脱口秀又来做“电子榨菜”了
最近,脱口秀节目又红红火火地办起来了。
从2017年开始,以《脱口秀大会》为首的一系列喜剧脱口秀节目逐渐走进观众的视野,频繁地创造了各种热点话题,线下的脱口秀表演也在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地开展了起来。
这段时间,被称为脱口秀的“黄金时代”。
2023年,因为一名脱口秀演员在表演中的不当言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决定无限期暂停涉事公司在京所有演出活动,脱口秀也由此进入了行业整顿期,无论是线上节目还是线下表演都陷入了一段时间的停滞状态。脱口秀演员童漠男还笑称自己是“行业冥灯”,之前在机构做教辅,结果国家“双减”政策一出,饭碗丢了;做脱口秀刚有点起色,这下又没挺过“第二春”。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行业寒冬”后,腾讯和爱奇艺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各自推出了一款脱口秀节目,分别是《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以及《喜剧之王单口季》。既有新人参赛,也有以前的“老人”坐阵,刚一上线,就在网上引发了很大的讨论。
这次的评委嘉宾也非常重磅。爱奇艺的《喜剧之王单口季》请了郭麒麟、徐峥等知名“笑星”坐阵;腾讯的《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则邀请了以前就常来的大张伟和张雨绮,更是邀请到陈鲁豫来做评委。
鲁豫似乎已经“消失”在观众们面前很久了,但一提起她的名字,还是家喻户晓。只不过,在网络上传播的,更多的是关于她的一些“黑料梗”,比如著名的:“真的吗?我不信。”
然而这次她作为评委登场,让不少人对她的印象改观。
她会认真、积极地给予反馈,懂得演员们抖出来的笑点,也很会共情,拍灯的时机也总是恰到好处。
而且,她私底下还会去听这些演员们的播客,看他们出版的新书,点评的角度独到又老练,这份真诚不仅感动了演员,也感动了很多观众。
包括她作为嘉宾上台演出的时候,更是金句频出,幽默感十足。不仅自嘲“真的吗我不信”这个梗,还讲了好几个出圈的段子。许多网友,包括我在内,都跟着乐了:“鲁豫真是入错行了啊,早知道该来讲脱口秀!毕竟,专业的主持功底摆在那儿呢!”
不知道大家爱不爱看脱口秀,我是一期不落地全追着看了。以前的《脱口秀大会》办了那么多季,我也是期期都守在电视前面和家人一起乐得捧腹大笑。
都说脱口秀是生长在苦难和挫折上的艺术,“要是没吃过苦就写不出段子”,演员们把自己遭遇的困难编成一个个段子,用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讲出来,引起观众的共鸣。《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的项目监制人白洪羽就说:“脱口秀是一种情绪刚需,它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文化,和年轻人深深共鸣着。”
这些段子基本都很“亲民”,什么职场交际啦,恋爱相亲啦,家庭生活啦,很多事情和人都可以被拿出来当作调侃的对象;提出来的各种问题也特别真实,很多都是咱们普通老百姓会遇到的情况,也算是帮助像我这样遇事儿嘴笨的人找到一条新的“发泄口”。
比如演员呼兰,就这样诠释了职场中打工人应对上司PUA的新思路:“他要说你不行,你说别人也这样;他要说别人不这样,你就说,我在别的地方也不这样。”
又比如演员何广智在讲自己去高档家具城买沙发的故事,就再现了当时那个“全身上下嘴最硬”的场景:一听说一个沙发好几万,立刻说:“我再看看,主要家里还没开始软装。”
这样鲜活的段子,既有对社会上一些普遍问题的调侃,化严肃为轻松,同时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哎,他一说还真是这么回事儿”;也有对自己的“自嘲”,并且通过这种幽默的方式来进行诠释,消解了一些比如“中年危机”“相亲困难”等的现实案例中的无奈和苦涩,算是一个让大家“苦中作乐”的好形式。
不过,今年这两档节目,除了很多文本写得好、演员演得生动、现场的评委嘉宾很给力之外,还有一点让我觉得特别惊喜,就是:女脱口秀演员,明显变多了。
在国内的脱口秀里,男女演员的比例是不太协调的。一些线下的演出,夸张的时候会是男女演员比10:1的情况。在这样的环境下,女脱口秀演员的“出圈”,就显得特别珍贵。
有人会问了:为啥啊?不都是讲段子吗?男女讲有啥不同?
答案当然是:有的,男女脱口秀演员的演出,就是有很大的不同。
脱口秀演员有不同的身份,有名校毕业的高学历学霸,也有普通的专科生;有在家带娃的家庭主妇,也有正在遭遇中年危机的“顶梁柱”……
他们看待问题的视角都不同,才让脱口秀有了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的盛况。同理,男女脱口秀演员的视角,自然也是不一样的。
任何事情,咱们都知道,得看到它的不同侧面。当这个世界被一种性别和一种视角占据主流的时候,也应该看看,另一个视角所发出来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小到脱口秀舞台,大到这些表演中内含的社会议题,女性的声音,都是必不可少的。
毕竟,男女性别比例一直都是比较均等的呀,不能因为女脱口秀演员少,就说她们的表演内容,是不能同样跻身主流的“小众视角”。
图| pexels-katriengrevendonck©
她们的声音,应该被听见
有很多同样爱看脱口秀的观众,和我发现了一样的变化:这次参赛的女脱口秀演员,真的又多又好。
除了原来被观众熟知的杨笠、颜怡颜悦、赵晓卉等女演员外,今年的新人演员,也特别让人欣喜。
比如讲催婚的唐香玉。她说:“我从小就被预设了一个婆家。你不会叠被子,婆家笑话;你不会包饺子,婆家笑话。”所以,她从小就特别害怕“婆家”。
而一旦嫁出去了,她既是家里的外人,也是婆家的外人,这内外一夹击,变得“里外不是人”了。
又比如菜菜,讲自己让快递小哥帮忙买卫生巾,小哥跟她打电话的时候活像做间谍对暗号:“你是要买那个吗?”“快点,我怕被人看见”
最后,找不到黑色塑料袋装卫生巾,还要把一起买的牛奶从箱子里拿出来,用箱子装卫生巾,用透明塑料袋装牛奶。
还有漆漆,因为自己长得比较胖而老是被人说吃得太多,甚至“怕自己在公司聚会上吃得太多,会遭到老板的解雇”,当老板让她少吃点的时候,她说:“前辈们争取了上桌吃饭,我要争取上桌吃饱。”
一些女演员的现场反应能力也特别好。比如张慧,就讲了一个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段子。因为很“强势”,导致了自己在婚恋市场上的失利。她说:“为什么有的人提出要求发出命令,就叫有决策力,而我做同样的事情就叫给人压力?总会有人说他们好man啊,怎么没有人说我好woman啊?”
点评的时候,一个男评委说她确实很强势,导致自己“颤颤巍巍地不敢拍灯”,张慧直接霸气地回应:“能理解,有的男人是这子的。”
和她在段子里写到的“因为自己强势劝退了很多男性”形成了闭环。
重男轻女,婚姻困境、职场歧视、性骚扰、容貌身材焦虑……似乎女脱口秀演员的表演内容,总是围绕着这些问题。打开视频弹幕或者评论区,总能看到很多人的质疑:
“为什么总是说女性话题?”
“又开始‘打拳’,难道不会审美疲劳吗?”
“有没有新东西,总是挑起男女对立,一点都不好笑!”
但仔细想一想,似乎能发现,只有女脱口秀演员被评委、嘉宾或者观众反复追问:“为什么又讲这个?”
尽管她们的切入点并不相同,有人聊工作,有人聊家庭,有人聊追星和游戏娱乐……
而男脱口秀演员讲这些,就没有人——或者说,没有那么多人去质疑:“你怎么又讲这个?”
这背后露出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视角不同。
无论历史叙事还是现代媒体,我们需要承认:大多出发的角度都是男性视角。
当我们社会的主流基本上是以男性视角来叙事和发声的时候,那么大家看待问题的角度,就已经默认变成了一种“中性视角”。
什么都可以讲,是一种潜在的话语权的体现。
久而久之,大家会觉得,一个男人,他可以讲事业、讲家庭、讲爱情。他不会面临“整天就知道讲这些”的质疑。
在这种情况下,当女人开始用女性视角去聊事时,都会显得“不合群”。因为,只要和大众司空见惯的主流角度“不同”,她们似乎都只是在聊女性话题,而不是有关于“人”的话题。
颜怡颜悦这一对双胞胎脱口秀演员,就曾经面临过男记者这样的提问:“你们只做女性视角,会不会太窄了?有没有考虑过写一点男性视角的段子?”
而她们则幽默地回应:“你只当男记者也有点太窄了,你有没有考虑过当一下女记者?”
前面提到过,脱口秀就是一门建立在困难和挫折之上的艺术。为什么女演员“总要去聊”这些话题,是因为,这些身材焦虑、婚姻压力、职场歧视……种种关于性别的困境,就是女人们所要面对的日常。
她们只是把她们面临的问题讲出来了而已,就跟男脱口秀演员吐槽女友“任性”,抱怨老板“不通情理”,无奈于家里“老婆独大”的困境,是一个道理。
女性作为占据人口50%的性别,为什么在聊到自己的困境的时候,就要被质疑“又开始吃性别红利”?
归根到底,“红利”也得有需求,才会成为“红利”。那么,或许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它到底为什么会有市场?
水滴汇聚,才能形成河流
这次《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请鲁豫来坐阵,真是请对了。
她作为女性评委,就非常支持女演员谈论这些女性视角。比如菜菜,讲了“月经羞耻”的段子。这是一个对很多女性来说都司空见惯的话题。鲁豫在点评的时候就讲到,女性和社会都应该坦然面对并谈论月经,实现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
她还呼吁,一些公共场所,应该像免费提供纸巾一样,为女性提供卫生巾,因为“行动会改变思维模式”。
她在登台做嘉宾表演的的时候,说了这样的一段话: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有幽默感,不会被认为是加分项,不被认为是有魅力的。我小时候人家就说,女孩你要优雅端庄,可爱温柔,这种影响到现在。很多人会觉得,女性喜剧演员,必须是要扮丑的,所以一旦女孩好看了,有人说,连贾玲都不好笑了。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的偏见。
“咱们得先把女演员的数量搞起来。”
或许正因为她经历过被群嘲“尬聊”的时期,她才能更加对一些“你怎么又这样说”的质疑感同身受。
陈鲁豫曾经是央视著名的主持人,到凤凰卫视后,她的节目收视率也十分可观,职业生涯可谓璀璨非常,主持过许多大型的演出,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然而,很多人现在提到她的时候,只能在大众传媒的营销下,想起关于她的一些“烂梗”,而忘记了她优秀的主持能力。
同样,女脱口秀演员,也总是在被“消解”她们原来要表达的意思。这是媒体影响的结果,也是很多人在没有深究的情况下就草率地为她们扣下“挑起性别对立”帽子的结局。
所以,她才会呼吁,要更多的女脱口秀演员站出来。只有越来越多的女演员站出来讲段子,表演的视角才会进一步拓宽,大众对于她们“总是聊性别议题”的刻板印象,也才能逐渐被消解。
有人说,女脱口秀演员的段子,是“对这个世界对温柔的控诉。”她们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将一些很残酷的性别议题四两拨千斤地点了出来,让很多还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女生,发现了自己可能面临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总不好再去苛责。毕竟通过这种方式,她们帮助了我们的母亲、妻子,更有可能是女儿们,少受到一点伤害。
比如,段子里提到相亲、谈恋爱中遇到的奇葩渣男,很多女孩儿都表示“我的恋爱脑确实该治治了”;提到原生家庭重男轻女,也有很多女孩儿发声“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之前因为一句“男人就是这么普通还这么自信”走红的演员杨笠,在今年成为了节目的总编剧。她在采访的时候就说,今年有很多女脱口秀演员参赛,她很高兴;通过脱口秀,她能帮助一些女生,她也觉得高兴。
她的段子讲出来,台下都是“血肉正在疯长的声音”。
而很多女孩,也确实因为她的段子和表演,接触到了女性应该意识到的,这个世界的“另一面”,从而变得更勇敢,也更强大。
脱口秀的核心,是“冒犯”,同时,它也承担着一定社会传播和教化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女性站在聚光灯下,去讲述她们所看到的、听到的、触碰到的世界,让同样占比50%的视角呈现在大众的视野前面,把或许长期被我们忽略的女性议题带向公共空间,让更多人意识到问题并作出改变。
同时,她们用一种幽默、轻松的方式,去开解和治愈有过相同困境的女孩子们。
这不仅不是脱口秀“越走越窄”,反而,是真正拓宽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在真正起到了正向的教育意义。
越来越多的声音出现,女性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才会被更多人所看到,所重视。
就像有个网友说的:女性的声音就像一滴水,只有汇聚在一起才是奔涌的河。
我们不要让这条河停下来,应该让她奔流向前,或许过程会有一些曲折,但每一条河流的归属,最终都是回到大海,回到“人本”的声浪中。
图 |pexels-cottonbro ©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