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走过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仓后路的幽静小巷,伴着初秋阳光穿过树叶投下斑驳的光影,转角看见了一座古朴的清代民居,而从这座古民居里走出来的郑子华一家,于当天荣获了2024年莆田市教育世家的称号。
郑家一脉四代共6位教师
他们兢兢业业,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奉献精神绵延至今
郑子华一家合影
跨越世纪的师道传承
“家庭从事教育事业起源可追溯至我的曾祖父郑春铿。”在老宅的天井旁,郑子华小心翼翼地翻出曾祖父郑春铿的入职聘书,省立南安师范、晋江三中、东山职业学校、莆田私立哲理中学、砺青中学等多地讲台上都曾洒下他的汗水,其足迹遍及八闽大地。他严谨的治学态度、端正的教育思想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成为家族传承的宝贵财富。郑子华的祖父郑肇鳌子承父业,曾执教于新度、华亭、涵江等小学,后期任县救济院教员,默默耕耘在特殊教育岗位上。
郑春铿的聘书(受访者 供图)
而对郑子华从教影响较大的是他的父亲郑永强。“父亲不仅在学术上追求严谨,更重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他经常强调道,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塑造人的品格。他的教育理念和榜样作用,对我和我的哥哥在学业和人生道路上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子华告诉记者。
1961年,郑永强毕业后便选择回到家乡,投身乡村中学教育事业。在江东附中、莆田第十九中、莆田八中等学校,他不仅担任数学教师,还肩负起班主任的职责,辛勤耕耘了41个春秋。而在那个年代,郑永强因材施教的理念,培养出了一个个优秀的学生。“如今年过八旬,节日里我还经常能接到学生们的问候电话。每年春节期间,任教过的班级聚会,也会邀请我一同参加。”郑永强满脸自豪地说。
郑子华的母亲李琼,曾作为知青度过一年时光,随后考入三明师范学校。她曾在三明宁化支持山区教育事业14年,夫妻长期分居两地,只能在寒暑假期间见面,依靠书信和对彼此的信任维系着他们的婚姻。直至37岁,李琼才调回黄石一所基层小学工作。
郑永强夫妇获得“乡村学校从教30年”荣誉
回想当年,宁化的教学条件十分艰苦,山区重男轻男的现象较为严重。“家家户户的女孩子都不让上学,作为一名女教师,我更能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便挨家挨户的家访,女孩的家人一般都是冷眼相待,甚至闭门不出。在一次家访过程中,我的腿还被狗咬伤了,尽管这样,我也没有放弃。”回忆起自己的经历,李琼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当老师,一辈子都不后悔”。
2017年,郑永强夫妇双双获得“乡村学校从教30年”荣誉证书,这本证书也见证了他们的教育情怀和为乡村教育奉献的一生。
接续奋斗的教育情怀
受家族传统和家庭氛围的影响,郑子华和他的哥哥郑子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天生的亲切感,也都选择了读师范学校。郑子华说:“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我看到做一名人民教师虽然很清苦,但是也很幸福。所以毕业以后,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在幼儿园里,郑子华和孩子们共读一本书。(受访者 供图)
如今,郑子华已经在莆田市荔城区第一实验幼儿园工作近30年,她坦言,喜欢和孩子们待在一块,父亲的教育方式影响着她的教学、办学理念。作为莆田市荔城区第一实验幼儿园副园长,她努力带头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我会用最大的爱心和耐心呵护孩子们的童年,引导他们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
“父母都是教师,如果遇上困难会和他们探讨教书育人之道吗?”面对记者的提问,郑子华的回答是:“更多的是耳濡目染,从小就看到并熟悉他们工作的状态,更能明白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的教学中(受访者 供图)
郑子华的哥哥郑子伟是莆田卫生学校信息技术与应用的教授。他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并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郑子伟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入教学,为传统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我更注重家校共育,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家校沟通的质量,提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配合度,积极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发力、形成教育合力。”郑子伟说。
现如今,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尊师重教的氛围日益浓厚。荣获“教育世家”这一荣誉,郑子华家庭表示,以持续不懈的努力,在教育的征途上砥砺前行,贡献他们的智慧与力量。同时也寄语青年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因材施教,正确地引领和塑造我们的学生。
来源:东南网记者 金晶晶 章逸琳 江瑞鑫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