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破解了西方发动机的绝密技术,使我国航空事业迈进一大步,突破了西方国家多年来对我国的技术封锁。

突破技术封锁后,他获得多项荣誉,并得到了国家奖励的800万奖金,并且还有国外企业开出月薪90万的诱人待遇,想将他挖走。

不过,他却是连想都没有想就拒绝了,他就是我国“大国工匠”之一的洪家光。

他现在怎么样了,在获得如此之多的荣誉和奖项之后,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 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推垃圾车男孩的航天梦·】——»

1979年冬天,洪家光出生在沈北新区黄家乡的一个村庄里,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洪家光并没有享受到特别的宠爱,相反,生活的艰辛很早就给了他深刻的烙印。

他的父亲身体不好,常年卧病在床,母亲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每天清晨就出门清运垃圾,年幼的洪家光经常跟随母亲一起工作。

寒冷的冬日里,当其他孩子还在温暖的被窝中酣睡时,洪家光已经推着吱呀作响的垃圾车,在街道上穿梭,刺骨的寒风中,混杂着垃圾的腐臭味,这是洪家光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洪家光的梦想之花悄然绽放,每当他抬头望向天空,看到飞机划过留下的白色痕迹,心中就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向往。

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份对飞行的憧憬,将会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指引明灯。

1995年,16岁的洪家光面临人生的第一个重要选择,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毅然决定放弃继续读高中的机会,选择了沈阳黎明技工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所学校虽然离家很远,但却为他打开了通往航空梦想的大门。

但也正是从那时起,洪家光的生活就变成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马拉松,每天凌晨5点,当城市还沉浸在睡梦中时,他就已经踏上了漫长的求学之路。

先是摇晃的绿皮火车,然后是拥挤的公交车,单程就要两个多小时,更别说是往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洪家光把火车和公交车变成了自己的移动图书馆,当其他同学在打盹或闲聊时,他总是埋头在厚重的专业书籍中。

《车工工艺》、《工差与配合》,这些枯燥难懂的技术书籍,在他手中仿佛变成了通往梦想的阶梯。

就这样,洪家光用三年时间,在颠簸的车厢里完成了四本专业书的自学,1998年,洪家光以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从技校毕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来自农村的普通少年,凭借自己的努力,怀着满腔热忱踏入了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的大门。

初来乍到的他,面对车间里复杂的机器设备和繁琐的操作流程,不禁感到有些手足无措,然而,这份迷茫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他很快就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拜师学艺。

洪家光深知,要在这个要求技术极高的行业里站稳脚跟,光靠技校学到的知识远远不够,他开始四处寻找愿意收徒的老师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全国劳模孟宪新最令他向往,为了能拜到孟师傅为师,洪家光想出了一个笨办法——每天主动到孟师傅的工位帮忙。他默默观察、细心学习,终于赢得了孟师傅的青睐。

时间一长,孟宪新对他也有了印象,便答应了收他为徒,但拜师后的日子并不轻松。

洪家光常常一大早就到车间,跟着师傅学习各种技巧,有时为了掌握一个复杂的操作,他会反复练习数百次,直到动作熟练到可以闭着眼睛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上回到宿舍,还不能立刻休息,他还要整理当天学到的知识,记在厚厚的笔记本上,以便以后查阅。

除了孟师傅,洪家光还先后拜了十多位技艺精湛的老师傅为师,而每一位师傅都有自己的绝活,洪家光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努力吸收每一位师傅的长处。

他跟着付百森师傅学习精准操作,跟着张凤义师傅学习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每天,他都在不同的工位间穿梭,虚心请教,刻苦钻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突破国外技术封锁!·】——»

洪家光的勤奋很快得到了回报,短短两年时间,他就从一个懵懂的新手成长为车间里的技术能手。

他能熟练操作各种机床,加工出精度极高的零件,特别是在切削内螺纹时,他的操作速度达到了每分钟1200转,这个速度是普通工人的两倍,而且精度丝毫不减。

为了进一步提高技能,洪家光开始挑战更难的任务,他主动接下了许多同事们不愿意碰的难活、累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车间接到一个紧急任务,需要连续工作一个多月,洪家光二话不说,直接把行李搬到了厂里,吃住都在车间。

即使在一次意外中手突然受伤,他也只休息了三天就重返岗位,用右手继续操作机床

车间里的同事们都称洪家光为拼命三郎,不过,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和刻苦钻研,让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学徒,迅速成长为了车间里的技术骨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2年春节前夕,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迎来了一项艰巨的挑战,一个紧急任务摆在了工装制造厂面前:加工某重点型号发动机核心叶片的修正工具——金刚石滚轮。

别小瞧这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金刚石滚轮,它其实是个技术含量极高的零件,它的加工精度要求严苛到令人咋舌:尺寸误差不能超过0.003毫米,这比人的头发丝还要细二十倍。

如果制作出了不合格的滚轮,后果很严重,可能会导致大批叶片报废,损失惊人,更糟的是,厂里唯一精通这项技术的刘师傅恰好因病入院,无法主持这次加工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洪家光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接下了这个重担。

起初他还信心满满,按照刘师傅的方法开始加工,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奋战,加工出来的零件没有一个尺寸达标。

这一刻,洪家光才真正意识到这项技术的难度远超想象,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重新复盘整个加工过程,寻找改进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场与精度的较量中,他每天工作超过14小时,常常顾不上吃饭,只能在机床旁啃几口干粮充饥,每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仍在反复思考改进方案,记录每一次尝试的结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无数次的失败之后,他终于成功了,在短短的十天内,他就完成了常人需要几年才能掌握的技术突破。

不仅如此,他不但成功加工出了合格的金刚石滚轮,还在原有工艺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改进,使加工精度提高了5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技术的成功,使得他信心大增,因为当时国外一直对这一技术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所以我国航空发动机水平提升一直处于瓶颈期。

为了突破这一技术封锁,洪家光决定申请科技立项,誓要加工出精度更高的滚轮,使我国不在受制于人。

终于在4年后,他研发出了一套用于打磨叶片砂轮的滚轮工具,显著提升了叶片加工质量,为国家节省了几千万甚至上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激流勇进,再创辉煌!·】——»

然而,洪家光并不满足于此,他认为达到标准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继续研究的话,一定能就更加精细,使得叶片加工质量更高。

于是他的创新之路就此开始了,他深知,要想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必须跳出传统技术工人的思维模式,向更高层次的创新迈进。

所以,2015年,洪家光带领团队启动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研发高精度超厚金刚石滚轮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项目的难度可想而知,它需要将精度控制在微米级别,同时还要保证工具的耐用性和稳定性。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洪家光和他的团队开始了长达数年的艰苦探索,他们反复试验不同的材料配方,优化加工工艺,甚至重新设计了部分设备。

终于,在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后,他们成功研发出了一套成熟的精密金刚石滚轮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套工具不仅大幅提高了叶片的加工精度,还显著延长了使用寿命,这项成果的重要性得到了国家级别的认可,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被评选为“大国工匠”。

这项技术成就使他获得了800万元的奖金,不过这钱还没在他手里捂热乎呢,就被他给捐赠给了中国航天的基金会。

因为人家搞这项技术从来就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国家,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而奋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获得了许多称号与荣誉之后,洪家光也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

2021年,他又带领团队承接了一个全新的挑战:研制敏捷工装调试平台,研究这个的目的就是解决工装调试耗时长、效率低的问题。

不过这对于洪家光来说可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要从头做起,重新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更好的攻克难关,洪家光和团队成员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走访专家学者,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努力弥补实际研制经验的不足。

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一年的刻苦钻研,他们终于成功研发出了功能更加综合全面的敏捷工装调试平台。

这个新平台的效果令人叹为观止,因为原本需要2到3小时的调试时间,现在只需30分钟就能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技艺”传承下去·】——»

不过这些只是他和团队众多成就中的冰山一角,为了能够将技术发扬和传承下去,洪家光在党的帮助下,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站。

在这个工作室里,汇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这这里,他们共同攻关,解决了数百项生产难题。

而洪家光也已经带出了13名徒弟,他们都成为了生产线上的骨干力量,其中一位徒弟甚至在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夺得了冠军,为工作室增添了新的荣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内部培养之外,洪家光还积极向外传播技能,这些年来,他走遍全国8个省市,为超过2000人次的学员传授技艺,将工匠精神的种子播撒到了更广阔的土地。

不过,传承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洪家光带领团队不断挑战新的技术难题,推动行业向前发展,他们申报并获得了31项国家专利,完成了84项创新攻关项目。

在工作室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洪家光和年轻人们围在一起,讨论着最新的技术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时而激烈辩论,时而沉思冥想,最后往往会有灵光一闪的时刻,正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精神,让工作室在短短几年内解决了65项临时难题,实现了63项成果转化。

如今,“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站”已经成为航空发动机行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

它不仅为公司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技能人才,更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在这里,技艺在传承中发展,创新在实践中绽放,一代又一代的航空人才正在成长壮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从推着垃圾车的小男孩,到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创新大师,洪家光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梦想的力量。

他用一双巧手,不仅雕琢出精密的零件,更塑造了自己的人生,但他并没有就此停留在个人成就上,而是将知识和热情传递给更多年轻人。

在他的工作室里,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新一代航空人才正在茁壮成长,这个来自农村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追梦路上的坚持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