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有一人在台上激情的演讲,台下的新四军战士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此人站在台上,精彩的发言加上手势,征服了新四军战士,为他的魅力所折服。
这不是普通的发言,而是一场战争动员。当此人说道:“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
台下的新四军战士群情激愤,一个个热血沸腾,仿佛就要和敌人面对面搏斗。
站在台上发言的这个人正是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在这次发言后不久,他们遭遇了一场伏击,袁国平履行了他的誓言,在最后一刻扣动扳机自杀……
这其中都发生了什么?
(一)投笔从戎
1906年5月26日,袁国平出生于湖南省邵东县。家里贫困,父亲以务农为业,平时还给人弹棉花。
6岁的时候,家里将他送进了私塾,他非常好学。10岁考进了宝庆循程小学,在校的成绩一直很优异。
他不仅成绩优异,而且还很热心。当时有一位同学家里实在是困难,交不起学费。他向学校建议为那个同学申请半工半读,课余时间为学校擦擦课桌以及做些杂事,学校批准了。因此,那位同学才得以支撑到毕业。
虽然他帮得了别人,却帮不了自己。他家里一样很贫困,雪上加霜的是,读小学时,他的父亲去世了。他不得不辍学在家,帮着哥哥弹棉花维持家里开支。
1922年,湖南省第一师范来到了宝庆(今邵阳市),在此地招收四名公费师范生。袁国平前往报考,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湖南第一师范。
在第一师范,他受到了徐特立、田汉等老师的悉心指导,并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展了学生运动,被选为一师学生代表,当选为湖南省学联执行委员。
徐特立
袁国平从小就很喜欢文学,进入第一师范后,还成为了文学研究会的会员。田汉是当时的国文教员,对他很是称赞。后来田汉去了上海,在那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25年1月,他从第一师范毕业,田汉邀请他前往上海参加南国社的工作。后来南国社被查封了,他决定投笔从戎。
1925年10月,恰好黄埔军校来到了上海招生,袁国平当即报考,随后就被录取,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第三大队学习。同年年底,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7月,国民政府誓师北伐,他分配到第四军任宣传队队长,他逐渐显示了他那过人的宣传水平以及文字功底。
1926年9月,英国军舰在四川万县随意炮轰居民,造成居民死伤上千人,民房更是损毁颇多。国人对此义愤填膺,袁国平深夜写出了一部话剧《万县血》。揭露英国屠杀国人的罪行,并号召国人一起反抗。
后来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袁国平参加南昌起义,后来跟随叶挺部队南下广东。12月,参加了张太雷、叶剑英、叶挺等领导的广州起义,他负责接待来广州参加起义的人员。
叶挺
广州起义失败后,他与彭湃领导的东江农民武装会合。协助澎湃在东江开展土地革命,建立东江革命根据地。可是,国民党派遣重军进行围剿,红军受到很大损失,被迫撤离。
1930年6月,红3军团成立,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邓萍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红八军政委。
7月27日,红三军团攻占长沙,袁国平立即接管报社,出版《红军日报》。撰写文章、刊登有关土地、共产党纲领的文件,发表一系列文告,在长沙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宣传了红军的政策。
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他带领政治部工作人员大力宣传红军的事迹、政策,让老百姓明白我们是怎样的军队。短短几天,就有8000多人参加红军,还募集了军饷40多万银元。
此后,红三军团与红一军团成立红一方面军,他又担任一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在几次反围剿中,红军多次战胜敌人,政治工作开展得好是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他不断总结政治经验,得出了不少的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在红军的报刊上发表了很多的文章介绍这些经验。
连陈毅都曾经说:“袁国平是一个好的宣传鼓动者,有才干。”
陈毅
(二)毛主席举荐到新四军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他在艰难的环境中仍然不断加强政治工作,让部队得以克服困难前进。
当红军来到遵义后,召开了遵义会议,红军有了新的三人指挥团。局面焕然一新,值得开心。可是袁国平此时却因为长久以来的劳累,病倒了。他感染了伤寒,当时这可不是小病,弄不好会要命的。
红军长征途中缺少药品,袁国平在这样的情况下硬是咬牙忍了过来。在过雪山时,袁国平因为是重要的领导,又是大病初愈,组织上给他分配了一匹马。可是他自己没有骑,而是将马给受了枪伤的唐亮。
在建国后,唐亮被授予上将军衔,回忆这一段往事时,他曾说道:“当初要不是袁主任把马让给我,我只怕早就留在雪山上了,哪里还有现在的我?只可惜他牺牲得太早,看不到新中国了。”
唐亮上将
红军到达陕北后,袁国平在红军学校担任政委。经常深入基层,帮助战士们解决问题;编写教材,制定大纲;给学员授课,深得大家喜爱。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学校的学员都开始奔赴到前线。袁国平被要求留在根据地,在战士们、百姓、各方面人士中间宣传国共合作抗战的政策。
因为在当时的红军战士心中,跟国民党打了那么多年,杀害了那么多我们的同志。突然要在一起合作抗日,以后是自己人,这让很多的红军战士一下都适应不了。
而当时的百姓,对红军还有国民党军队抗日也了解得比较少。同时还要宣传百姓加入到抗日的阵营中来,了解我们的政策。对于和国民党的联合,我党也要沟通、协商,注意对国民党人员的统战工作。
前面战争打得火热,袁国平在后方可就坐不住了。你想,任何一个军人都想上战场,在后面虽然也是工作,可是毕竟滋味不好受。对于袁国平来说更是如此,他太想上战场了。
他在一封给侄子的信中写道:“我以前习惯了战场生活,突然在后方很不适应。我正在请求党中央派我到前线去,我愿意为民族解放,夺取胜利而战斗,死而无憾。”
这时,一个机会来了,他就要如愿了。
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后,双方达成了协议。原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在当时红军主力长征后,项英、陈毅留在苏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如今他们开始从深山之中走出来奔赴抗日前线,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也定在了南昌的陆象山路,军部的各个人员开始到位,各处、各科逐步建立。
各级的领导都基本到位了,但是有一个人选一直没有落实下来,那就是政治部主任的人选。这可把项英急坏了,不断地发电报向党中央催促,希望能够赶紧安排人选。
项英
毛主席对于这一人选一直在考虑,要知道政治部主任这一职位是很关键的。当年周恩来在黄埔军校任职时,担任的就是这一职位。八一建军后,我党对于这一职位更是非常看重,党指挥枪的原则主要就是靠政治部去落实。
毛主席对于这一人选思量了很久,在几个候选人当中反复斟酌。项英等得着急了,直接点名跟党中央说要罗瑞卿和谭政。不得不说,项英的眼光很毒辣啊!
这两个人在政治工作领域都干了很多年,经验丰富。罗瑞卿1936年还跟随周恩来一起处理过西安事变,可以说能力出众。而谭政也多次担任过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一职,对于政治工作那也是得心应手。
但是,毛主席没有选这两个人,而是选了袁国平。
毛主席在给项英回电中说道:“中央决定派袁国平为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政治开展,经验亦多。”
毛主席对袁国平任职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是有过多重考虑的,根据上文对袁国平的介绍,我们也都明白这个人的能力很大。袁国平离开延安前,毛主席专门找他谈话,对他前往新四军的工作提出了很多的指导意见。
毛主席
(三)出色的完成工作
1938年4月26日,袁国平到达安徽岩寺新四军军部,正式就任政治部主任。
新四军之前是留守苏区的红军,但是也遭到重创,人数锐减,还有一些是各地的游击队。可想而知,这样临时组建的队伍政治工作开展的难度。
在当时,新四军几乎没有政治机构,一切的工作都要从头做起。袁国平对于这样的局面完全没有灰心丧气,而是脚踏实地地做起。
他不断健全政治制度,规定团以上要有政治机关,设党代表或政委,连里要设指导员,班排要设政治战士。对于这些人选,袁国平从各地挑选了一批人到新四军工作。有以前参加长征、游击战争的老战士,也有从事地下工作的同志,还有组织群众运动的同志。
总之,要利用人才,重视他来自何处,又重视要有工作经验,经得起考验。袁国平还在新四军创建了教导营,以此为基础,又创建了教导总队。
在一次誓师动员大会上,袁国平的精彩发言,给在场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位在场的老战士曾说:“以前听了好多发言、报告,但是从没有听到像袁主任这样的发言,袁主任的口才很好,声音洪亮,很有煽动性,听起来特别受鼓舞。”
袁国平任职期间,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国军在各个战场败退,大半个中国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战争进入了僵持阶段。
因为日军的推进速度非常快,往往人员、物资还没撤离,他们就已经到附近了。因此,很多的物资都来不及转移,就落入了日本人的手里。这就导致新四军的物资非常紧缺,毕竟新四军不像国民党军队,物资经常都有供应。
我们没有足够的物资,国民党军队抵抗也节节退却,各大城市都被日军占领……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对抗战胜利感到前景渺茫,不知道出路在哪里。
但是袁国平没有这样想,他上任后,就前往江苏和安徽一带的沦陷区进行考察。在沦陷区他看到很多人虽然遗失了家园,但是都忍着一口气,都巴不得赶紧赶走日本人。
所以,他认为虽然日本人能够在短期内取得胜利,但是民心还在,只要不投降,坚持打下去,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他坚信,胜利终究是属于我们的。
带着这样的信念,袁国平为了激励大家的战斗热情,每到一处地方总会开动员大会。他以他在沦陷区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诉大家坚持下去,胜利将属于中国。
战士们以及百姓听了他的演讲,对革命都重新燃起了希望,对将来的战争也充满了信心。对于袁国平的鼓动能力,一些老一辈的革命家在听过之后都曾有所夸赞。
为了更好的宣传,扩大宣传的力度,袁国平还组建了一支200多人战地服务团。
袁国平评价战地服务团时曾说:“他们中间很多人都多才多艺,他们利用自己的才能,下到各个部队、群众中、医院去演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他们的存在,对于提高部队的整体素质,振奋人心起了重要的作用。”
战地服务团创作了很多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反映现实,突出了为战争服务的特点,袁国平还主持并参与了新四军军歌的创作。
袁国平对于党的作风建设还非常看重,他不断强调部队要紧紧依靠群众。有一次在基层检查时,他发现有一个干部生活很奢侈,有铺张浪费的现象。袁国平严肃批评了那位干部,将他撤职了。
在袁国平的领导下,新四军的政治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进展顺利,为新四军的宣传以及壮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四)皖南事变
尽管蒋介石和我党再次合作,可是他心里一直还是想消灭我军。他的想法就是:把八路军和新四军推到抗日前线,借助日本人的手消灭我军。
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我军的势力却不断壮大,在民众中间的形象也越来越好。
这可就气坏了蒋介石,想的就是找到机会消灭我军。更何况,当时新四军主要活跃在江苏、安徽一带,打击这一带的日军。
这本来是一支援军,可是在蒋介石的眼中,这就是一个“威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蒋介石一直都想消灭附近的新四军,好让他高枕无忧。
1940年,因为八路军在华北一次次打击日军,发动了百团大战,给日军造成了极大地打击。这就迫使日军将进攻的重点转移到了华北,而这,蒋介石就看到了机会。
1940年春天,蒋介石以各种借口给新四军施加了压力,暗地里不断调兵遣将准备包围新四军。新四军对这一举动进行了强烈抵制,袁国平与国民党进行了洽谈。
但是,国民党军对此并不理会,双方未能达成协议。
1940年10月,蒋介石发出电报,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撤到黄河以北。同时,让顾祝同、上官云相部署好十多万军队,准备围剿新四军。
新四军迫不得已开始转移,部队9000多人1941年1月4日正式开拨,1月5日,部队到达茂林地区。
1月6日,新四军行至泾县境内的丕岭一带时,遭到了国民党军上官云相指挥的七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仓猝应战,寡不敌众,被迫分散突围。
皖南事变宣告爆发。
1月14日,叶挺下山与国民党军队谈判,遭到扣押。在面对这样的情况,当日深夜,项英、袁国平等分别带队突围。在后来的突围中,项英、周子昆被叛徒杀害。
而袁国平当晚率队突围的过程中,身上中了好几枪,躺在草丛中,一度昏迷过去。幸好他被后来赶到此处的军部卫士连副连长李甫发现,当战士们发现他时,他已经浑身都是血迹,也走不了路。
袁国平在恍惚中听到战士们叫他,他忍着身上的疼痛,对李甫说道:“李甫,剩下的战士们每一条生命都很宝贵,他们都是革命的种子,赶快突围出去,不要管我了,我走不了了。”
战士们见袁主任这样说,心里都很是难过,有几个战士眼泪都流了下来。尽管袁国平这样说,可是作为他们敬爱的主任,生死与共的患难战友,他们又怎么可能丢下他。
战士们用树枝、藤条做成了一个担架,将袁国平放在上面,抬起来就走。在天快要蒙蒙亮时,他们到达了江边的一个渡口。
在他们过河的时候,国民党兵发现了他们,顿时间,子弹像雨点一样打在了他们的身上。不少的战士被击中落入河中,抬担架的战士也倒下去了。袁国平落入了水中,战士们把他又救起来抬着走。
在到达河对岸后,他们找了一个隐蔽的地方休整。这个时候,原本100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了三四十人。袁国平本就受了枪伤,在渡河时又受到了伤害,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
战士们将他抬到一处地方,喊了半天,他终于从昏迷中醒了过来。他挣扎着拿出了一本笔记本和7块大洋,对李甫说道:“赶紧带着战士们……突围,能出去一个算一个,不然……都出不去。”
对着那七块大洋,袁国平说道:“这是我的党费,记得替我转交。”大家见到袁国平这个样子,一个个都哭了。
袁国平明白是因为自己,所以战士们才没有抛下自己突围。他为有这样忠诚的战士而骄傲,可是因为自己,刚过河的时候已经牺牲了不少的战士。如果继续带着自己,战士们只怕还会牺牲。
袁国平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趁着战士们不注意,悄悄拿出了自己的配枪,对着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
一声枪响让战士们都震惊了,战士们看着倒下的袁国平,一下还没反应过来,一两秒之后,战士们才冲过去抱着袁国平失声痛哭。
战士们怎么也没想到,敬爱的政治部主任为了让战士们突围竟然选择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他们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不久前袁国平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我们新四军就像是一条龙,如今困在池塘,出去了就活了,将会使敌人闻风丧胆。现在国民党对我们围堵,我们一定可以冲出去。”
袁国平履行了他的誓言:一百发子弹,九十九颗杀伤敌人,一颗留给了自己。
袁国平牺牲后,战士们对袁国平的遗体作了安排。他们找到了附近的一个老农,请他将袁国平的遗体保护好。这个老人本就对新四军很拥戴,于是满口答应了下来。
这个老人为了不让发现,把袁国平的遗体埋在了自家的祖坟里,连自己的妻子都没有告诉。后来国民党在这一带寻找袁国平的遗体,尽管面对国民党非常高额的赏金,这个老人始终没有透露半个字。
一直到临终前,这个老人才说出了这个秘密,并且让她也保守秘密,直到新四军回来。
建国后,这位老太太才向当地政府说明了这个情况,经过一番考证,确认了这就是袁国平的遗体。1955年,袁国平的遗体由安徽泾县茂林迁至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袁国平的一生都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努力,正是因为有一群这样的人,才迎来了新中国。
他那大公无私,舍生忘死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本文由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