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4年12月7日

,西北的寒风肆意地在北京上空呼啸着,视野所见皆是一片灰蒙蒙。

在北京城的新街口出现了一支特殊的送葬队伍,那里汇聚了中国的开国元帅与功臣。

周恩来总理带头执绋

,引领左方文官队伍;而右方的武官队伍则是引人注目的彭德怀、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五位开国元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送葬队伍浩浩荡荡,悲伤弥漫了整个北京城,每个人难掩沉痛之情,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更是几次泣不成声。

执绋,是中国古代对逝者最崇高、隆重的仪式。享有执绋这种规格的葬礼,必定是位不简单的人。

这位逝者究竟是谁?为何牵动中国重要的人物为其送葬?

他身上又有着怎么样的故事以及做出了怎么样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周恩来同志的革命友谊

在葬礼上,周总理作为执绋人走在最前方,在追悼会上更是作为主悼人进行长篇致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能让周总理如此费心,想必他们之间有段难忘的故事。

在发言中,我们的周总理泣不成声,在几近哽咽中回忆起了和

杨立三

的革命往事……

1935年8月是红军极为艰辛的一年。由于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我军被迫战略转移而进行长征,此时已是在过草地的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祸不单行,跟随三军团一同转移的周恩来同志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患有重病,难以行动。彭德怀团长便毅然决定必须把周恩来总理抬过草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抬人在艰难的长征路途中不是一个简单的差事儿,且不说粮食匮乏,战士们常常食不果腹,自己行动都是一件难事。

他们当时所处的自然环境更是恶劣至极!

草地荒无人烟,沼泽遍地

,天气状况更是飘忽不定,时而大雨滂沱,时而冰雹大雪,条件很是苛刻!

在这样的条件下再长时间负担一个人,恐怕是要把自己的半条命搭进去!

尽管如此,仍然有人自告奋勇地站出来,杨立三便是其中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和其它战士抬着周总理的担架,在泥水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着,双肩在担架长时间地摩挲下已经被磨破,胳膊和腿更是疼痛到不行!

再艰苦,也得抬!

杨立三和其它战士们咬紧牙关一步一步艰难行动着,经过六天六夜,终于将周总理送过草地,成功摆脱危险。

周总理是身在担架上躺,泪在心里流,他把杨立三这些战士的好默默地记在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立三这样做不是出于功名利禄,或是想要在我们总理面前树立人设,而是出于农民子弟的本能——朴素、热忱。

他虽然是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国家食品工业部部长,但英雄并不是一出生便是英雄,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

他出身于寒门,是农民大地的儿子,从最基层开始拼搏,从零到一,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后勤伟业”,为我军后勤保障工作以及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寒门青年的成长之路

1900年的一个冬天,在湖南长沙市郊的一户佃农家庭,一个婴儿呱呱落地,这个婴儿便是杨立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母亲为这个孩子的到来感到开心,同时又为艰苦的家庭情况,是否能成功将这个孩子养育大而感到忧愁。

她的愿望是希望孩子健康地长大成人,成为劳动力,为家里减轻负担,但此时的她却怎么都不会想到,

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为中国革命做出伟大贡献的人!

杨立三家是佃农家庭,常年受地主残酷压迫,家境很是贫寒,尽管这样,父母还是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送杨立三去读了几年私塾,虽然仅有短短几年,但却很大的改观了他的认识和想法,同时也种下了

壮士头颅要为党落,好汉身躯甘为群裂

的革命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立三的青年时代正是全国上下革命闹得风风火火的那几年,反帝爱国的思潮深深影响了他,便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追寻孙中山那一方的湘军队伍,想要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年少受过的几年教育在军队里尤其珍贵,再加上还写得一手漂亮的字,做事更是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因此很受上级的赏识。不久后便在湖南军阀张辉瓒部当文书、司务长。

在任职过程中,杨立三曾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

讨伐陈炯明

的平叛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经历,燃起了他心中革命的熊熊烈火,这是他从事军队后勤工作的起点,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为革命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决心!

可是寻梦之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他所在的湘军队伍恶习多、军纪越来越差,他愈发感到厌恶与失望,时常怀疑自己在这里能够做出一番事业吗?

他的信心不断地被磨灭,最后在讨伐陈炯明失利后,他便下定决心退出军队,返回到家乡。

路漫漫其修远兮,自己的归途在何方?在很长一段日子里他都陷入迷茫、消沉的情绪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己的命运就在这里停歇了吗?心中的革命种子也扼杀于摇篮之中了吗?

杨立三自己也不知道。

迷茫地度过了几年后,他遇见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人——毛泽东。

1926年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的浪潮席卷了全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聆听到了毛主席对共产党的宣讲。

那天毛主席站在台上,众人在台下聆听,主席铿锵有力的声音和眼里注满的信念感深深地感染了杨立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回望历史的卷轴

,晚清以来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变革皆不能救中国于水火之中,唯有结合中国具体的情况,走自己的道路,发展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才能给迷雾中的中国带来希望。

最后在毛泽东同志激情地的宣讲与鼓舞下,他明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立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伟大的组织,从此开始他伟大的后勤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勤之父的革命贡献

杨立三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之无愧的

“后勤之父”!

前方的战士在战场浴血奋战、屹立不倒,正是杨立三这群人在后方做好保障工作,两者相互配合,方才赢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勤方面的工作虽然是杨立三最得心应手的,但他的才能却不仅仅局限于这一点。

在秋收起义之时,毛主席发现中国共产党竟然还没有一面属于自己旗帜。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旗帜就像指明灯,代表着方向与阵营,当前秋收起义正是如火如荼时刻,此时如果能够高高地亮出我们党的旗帜,势必能够振奋军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不做二不休,想到便要马上行动起来,可是谁能够但此重任呢?

军队有人向毛主席推荐了杨立三,说这个小伙子上过几年学,文化素养高,平时勤劳能干点子也多,他一定可以胜任!

于是设计军旗的任务便落在了

杨立三、陈树华、何长工

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到任务后,三人马不停蹄地在商会馆进行碰面商议。当时的条件很有限,任务迫在眉睫,三个人急得团团转!

何长工急中生智!苏联不是我们的老大哥嘛,在设计上或许可以借鉴他们的军旗样式。

于是便有了红色的旗底,旗中央的五角星以及五角星内的镰刀和斧头这一面精神旗帜。

杨立三看着很满意,但心中总觉得还少了点什么,思忖片刻,他马上拿起笔写下了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这几个大字。

杨立三遒劲有力的字再结合那振奋人心的大字,忽然让整面旗帜就变得很有生命力。

设计完毕,三人连忙送到毛主席那,主席见罢,心情澎湃,连连称赞!

之后在这面旗帜精神的引领下,红军战士浴血奋战,为我军夺取了接连的胜利。

杨立三追随着毛主席成功完成了风风火火的秋收起义以及井冈山会师,在这两次运动中,都担任了重要的角色。

更是由于先前对粮仓管理的丰富经验,他受理出任副馆长兼总经理处处长,从此正式开始了后勤保障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后勤部的工作中,杨立三始终勤勤恳恳、勤奋好学,积累了不少经验和自己独到的方法。

正是由于这些经历让他厚积薄发,在中央苏区历次的反围剿中,杨立三发挥了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作为掌管人,后勤的保障训令、通令等皆由杨立三负责草拟,严密的工作程序以及负责工作态度,顺利保障了前三次反“围剿”的战争的胜利。

第四次反围剿是红军战史上史无前例的大兵团作战

。如此大规模的团战,不仅需要前方战士们的血战到底的决心,更需要后勤人员万无一失的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确保战士们有粮吃、有衣穿,后方建立了比以往都要长的运输线,同时采用更科学的网络化线路。路线总长2000里左右,运输沿线,会每30里设立一个兵站,来负责人员物资运输、文件信函传递等。

除此之外,兵站还配有医疗力量、粮食弹药以备不时之需。可以说杨立三每个步骤,每个细节都安排得有条不紊近乎完美!

后面周恩来在回顾这场战争时就表示道,

兵站运输的严密是后勤工作的突出特点,工作做得非常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立三也对自己的工作表示出满意,因为凡是自己派出的人员,无论他们走到哪里,他都能了解掌握,并且会出色地完成任务。

在今天看来,我们或许会对这些方式策略习以为常,可是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能做到这种程度是相当的不容易!可见杨立三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

杨立三的才能不仅仅局限于后勤保障工作上,在经济管理方面也大放异彩。

多年的战争已经让中国经济变得萧条,民不聊生。而抗日战争此时进行得如火如荼,一方面要保障前方战士的吃穿用度,另一方面又要结合民情,适度开支。这可愁坏了我们的

“穷管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更好地打响持久战,杨立三毫不犹豫地执行中央

“精兵简政”

的政策,同时号召各党政军机关集中在一起办公,以及将总部和地方的后勤合并等。

这些策略在保持原本部门职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做到了精简人员,同时也有利于各级各部缩减开支,力争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忙碌的杨立三还在武器方面做出来了不可小觑的贡献。

在漫长的抗日战争中,粮食和穿衣固然重要,可毕竟是上战场,实实在在的武器必然不可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当时条件极为艰苦,军队自己的兵工厂起步晚,水平也低,在质量和数量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武器装备极为匮乏,这对我军作战极为不利。

杨立三见此状很是感慨,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要改造军工厂。

前期武器生产存在

规格混乱、零件标准度差、生产效率极其低下

等问题,他紧紧抓住这些点大力整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立三严格控制了步枪生产的标准流水线,力求达到标准化、制度化;与此同时,还根据我军常年作战的地形需求,研制出了一种战斗力高的新型的

“八一式”步枪

,极大地提高了我军战斗热情与战斗力。

正是因为杨立三呕心沥血、没日没夜地对军工厂以及武器进行革命性的改造,我军方士气大涨,在战场接连取得胜利!

苍天无眼,一生都在为祖国事业奔波的杨立三自己却倒在了岗位上,1954年他被查出脑癌,已是晚期。

他身边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像晴天霹雳,无法接受,他自己却还安慰他们要乐观对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疾病让疼痛侵蚀着他全身,他一方面积极地与病魔作斗争,另一方面又不肯丢弃自己手上的工作,仍然心系于他的后勤事业,可是病靥不饶人,杨立三不久后便与世长辞,病逝在了苏联的克里姆林宫医院。

闻之杨立三辞世,周总理的心中很是悲痛,第一时间安排了将其的骨灰运送回国,这才有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大的送葬仪式。

我们时常会为那些背水一战、浴血奋战的士兵们的精神所动容,但是常常忽略在这样一群人后面,有着杨立三这样的楷模,在后方做着一切精细、万无一失的准备与默默地付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的葬礼上,周恩来总理和其它元帅的出席更加地说明了国家对他所做一切的认可!

杨立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事业,他值得这样浩大的葬礼,也值得后世对他尊敬、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