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湾畔,海风习习。近日,记者从城区出发,近2个小时的车程,到达码头,然后坐渡船半小时,抵达黄瓜岛。黄瓜岛是兴化湾上的一个小岛,离陆地1.5海里,离莆田市区57公里。全岛面积0.67平方公里,人口有6000多人,村民以养殖、捕鱼、船务运输等为生。黄瓜学校是这座岛上唯一的一所学校。当年黄瓜学校各方面条件艰苦,却曾多年获得“中考红旗”,培育了一代又一代黄瓜人。学校能有这样的成就离不开陈凤杰校长。虽然他已去世近40年,但提起他,黄瓜岛人民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思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黄瓜附中初中毕业生合影留念(第一排左七为陈凤杰校长)

陈凤杰自参加教育工作以来,一直扎根农村学校,立足一线课堂。1972年调任黄瓜学校,1978年升任校长,一直坚守在此,为这所海岛农村小学的发展殚尽心智。他以校为家,全身心扑在教育工作上,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学校工作上。因常年住在海岛上,患上了风湿病,他在自己的宿舍里,用大草垫搭了个床铺。岛上条件艰苦,偶尔有学生因雨夜不能回家,便会留宿在陈校长的宿舍,有时候一张床会挤四五人。这些学生勤奋好学,经常向老师提问,一个个毕业后都考上了大学或中专。在这之前,黄瓜岛仅出过一名大学生,因此当地群众管陈校长的草垫铺为“状元铺”。

海岛教育要发展,离不开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育人者先受教育,铸魂者先铸其魂。陈凤杰校长非常注重新教师的培养工作,每当有新教师过来任教,他总是热情地安排适当的老师为他上示范课,同新教师一起听课,一起备课,一起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让老教师指导培养青年教师,形成以老带新、经验互补的浓厚的教研氛围。他还注重课堂教学,经常深入年级、班级听课,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倾听一线教师对教学的意见、建议。针对教学薄弱环节,组织专题集体研究活动,大家就如何改进教学交流研讨,在总结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每天天刚亮,校园里已是一片琅琅书声;夜幕降临,学校各教室又灯火明亮。当时还没通电,点的煤油灯,一节晚自习下来,鼻孔里都是黑的,但大家依然意犹未尽。1982年,县教育局拨一部小型发动机解决学校照明问题,同学们得知后,更是纷纷要求到校晚自习。在这种浓厚学习氛围的带动下,黄瓜小学的教学质量逐步提升。黄瓜学校退休教师林天贵告诉记者,1978年夏,全年段34名学生,有18人参加中考。其中,4人考上莆田一中、2人考上莆田四中,还有10人被莆田六中录取、2人被埭头一中录取。总分及语文、数学、政治、理化学科的平均分均为原莆田县第一。当年还获县革委会授予“中考红旗”和“培养尖子成绩优良”的锦旗和五面单科(数理化、语文、政治)红旗,吸引许多“过海人”慕名来岛上求学。

1978年至1982年的五年间,黄瓜学校为高等院校、中专校输送60多名优秀学生,学校多次被评为“教育先进单位”。

学生不仅要分数,还要有强健的体魄。陈凤杰非常重视体育活动,他除了担任初中毕业班的化学课外,还主动兼任体育老师和校运动会的教练,每天早上雷打不动组织学生跑操,锻炼学生们的体力、耐力和速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黄瓜小学学生荣获原莆田县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男子甲组团体总分第一名、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等荣誉称号。(第二排左三为陈凤杰校长)

面对缺体育老师、缺活动场地、缺体育设施的情况,陈校长带领老师们因地制宜,制作出各式各样的体育游戏器材,把圆石当铅珠、用沙包当垒珠、用麻袋包扎岩石当木马等,还经常结合海岛特色,在沙滩上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学生在沙滩上赛跑、拔河跳高,在大海里划船、游泳,用船绳拔河……就这样,学校体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1980年,埭头学区31所小学选出的16名运动员中,黄瓜学校占了15名。

黄瓜小学的体育成绩斐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瓜小学的体育成绩斐然

连续多年,黄瓜学校的体育成绩突出,经常在县、省和全国许多比赛中崭露头角,被评为“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获得“雏鹰齐飞”奖。这所在地图上找不到的普通学校,引得中央12家新闻单位组团赴岛采访,中央电视台录制了别开生面的海岛田径运动纪录片,为莆田“田径之乡”添彩。

中央电视台上岛拍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央电视台上岛拍摄场景

1982年,陈凤杰退休返聘继续留在海岛,带病坚持工作,继续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6年夏天,在一次护送小学毕业生去学区里参加毕业考,回来的途中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噩耗传来,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送陈凤杰老师最后一程,送别的队伍蜿蜒数里。人群中有陈凤杰校长生前的亲友、同事、学生,有闻讯赶来的父老乡亲、干部群众,还有黄瓜学校走出的历届莘莘学子,大家自发地从全国各地纷纷赶回送行。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奋斗在教育前线33年来,陈凤杰全情投入,以校为家、无私奉献,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培养出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正做到用知识改变命运。他用爱和责任,为乡村娃娃架起了一座走出海岛的“希望之桥”,成为海岛教育的“点灯人”。

来源:晚报记者 陈恒山

责编:许伯英

编审:林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