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前,湖南省衡阳市成功破获一起生产销售伪劣化肥案,捣毁一个流窜10余个省份作案的犯罪团伙,涉近亿元假农资。同一时期,甘肃省临夏县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诈骗案件,犯罪嫌疑人以售卖玉米为幌子,骗取当地养殖户共计14万元人民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秋收在即,秋耕将至。尽管各级政府年年敲警钟,提醒防范诈骗,仍有农民朋友不时掉进陷阱。

筑牢心理防线

不让骗子有机可乘

骗子常常利用大家淳朴善良、戒备心不强、渴望高收入的心理特点制造陷阱。特别是每到丰收季,都会出现“偷”稻谷系列骗局——黑心粮贩先提高价格诱惑农民把粮食卖给他们,随后利用做过手脚的称给粮食称重,或在运粮车辆底部暗设夹层藏匿粮食,导致农民实际售出的粮食重量大幅缩水,损失惨重。骗子固然狡猾,但也暴露出了农民在信息甄别和自我保护意识方面的不足。

守好自己的“钱袋子”,第一道防线便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吹、二引、三骗”是诈骗案件的典型特征。大家要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高额回报的承诺,都应持高度的警惕与怀疑态度。自己拿保不准可以咨询当地民警或村集体组织。

新老骗局翻新升级

但并非防不胜防

骗子花式“整活儿”,农民的防骗常识也要勤更新。 今年8月,云南曲靖市大栗树村,有农户报警称,在售卖玉米时遭遇了神秘的“无影手”。 自己在结算单上明明写的5400公斤,结算时却变成了3000多公斤,2吨多的玉米凭空消失。 实际是骗子用消字笔记录重量后,趁农户不注意再用打火机高温烘烤,把原来的字迹抹掉了。 类似的骗局早在几年前就出现过,如今骗子将目标转向了农民,仍能再次得逞,真的是防不胜防吗?

说到底还是农村地区反诈宣传普及不到位,且不够细致。 像“魔术笔”骗局,如果农民在签订合同、进行票据结算时,自备签字笔、拍照留证据,或许就能免遭圈套。 当遇到大型收购、采购等事项时,大家最好提前向村委会或合作社报备,并邀请其成员到场参与,让诈骗分子无缝可钻,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构建上下协同的防骗体系

全民反诈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持续主导对涉农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像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联合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5个依法打击以订单农业为名设骗局坑农的典型案例,指导各地相关案件查办工作,充分发挥了很好的警示震慑作用。

另一方面,各村、乡、镇管理者作为基层治理的关键一环,有义务为农民提供正规、有效的农资公司信息或对接渠道,帮助大家避免上当。宣传上,线上线下同步发力,不怕“婆婆嘴”。以河南省灵宝市焦村镇为例,他们线上利用村、组微信群,每日转发最新的电诈手段及防范措施;线下则通过悬挂警示条幅、展示宣传展板等方式广泛宣传。宣传工作细致入微,覆盖到村、到户、到人,切实做到了“反诈”宣传的全覆盖。

各方通力合作,织密反诈防护网,才能有效保护农民的财产安全。

转发出去 提醒更多人

来源:及时语 央视三农 图片来源人民网

出品:灵台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刘 杨

编审:王丽霞

审核:杨彦东 王小涛

法律顾问:甘肃陇升律师事务所 13830341604

投稿邮箱 ltxrmtzx_bfb@163.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