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一份文件,如今再度重提,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商务部、卫健委、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第二大点明确提到,拟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设立外商独资医院。

有人发现,这个《通知》其实早在2014年8月份就发过一次,当时的文件名为《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只不过与今天相比,少了南京和深圳这两个地方。

那么,开放外商独资医院,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

目前无论是民间,还是媒体,对此都有不同的意见。有人称这是医疗改革的里程碑,外资医院的进入,将给目前国内的国营与民营医院带来竞争,也让患者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是个好事。

也有人认为,外资医院的服务虽好,但收费过高,不排除将用高薪抢走公立医院的好医生,让老百姓们更加看不起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以上的两种观点,都只停留在了表面。相信那些已经饱受争议很多年的莆田系医院,在看到这条通知后,心里或许早已乐开了花:又有漏洞可以钻了。

近些年来,福建莆田商人开设的民营医院在全国遍地开花,用铺天盖地的宣传手段进行揽客,进而再用医患信息差来坑害患者,收取不必要诊治费等等,搞的老百姓怨声载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开放外商独资医院,岂不是给了莆田系医院一个洗白的机会?

假设,莆田系医院的老板,跑去一些避税天堂去开公司,然后再用这些公司回到中国开设外资医院,再把原本自己莆田系医院的人力、设备都挪过去,那不就等同于换了一张皮吗?

而且,有了“外资医院”的噱头,再升级一些服务水平,那医院的各项收费岂不是又能再上一个甚至几个台阶?到最后,吃亏的又是那些不明真相的患者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以为这是在危言耸听,莆田系“换皮”外资医院,不是预言,而是已经成为了现实。

早在2014年,《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刚刚发布,就有媒体曝光了莆田系医院“曲线”变身外资医院的先例。报道中称一些医院老板通过在香港、新加坡、加拿大等海外注册公司获得海外身份,再冠以“国际”名称回到境内投资医院,不少莆田系民营医院的名称也不乏“洋”味,“玛利亚”、“圣保罗”、“爱德华”等等,从名称上完全看不出莆田系血统。

而且,这些医院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洗白”自己,穿着“洋马甲”去赚一些不明真相的患者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