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全国,东北是一个深受俄文化影响的地方。去年哈尔滨旅游大火,不少朋友肯定在哈尔滨发现了不少东正教的大教堂,其中的代表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

除此以外,哈尔滨还有中央大街、斯大林公园、俄罗斯风情街等充斥着俄罗斯元素的地方。其实除了哈尔滨,东北的俄罗斯元素还充斥在其他各大城市。

比如说大连有达里尼市政厅官邸,满洲里有套娃酒店、谢拉菲姆教堂等。这就比较怪了,为什么东北会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呢?难道就因为这里紧挨着俄国,所以自然而然深受影响了吗?其实这一切都要从1896年,李中堂和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说起。

利用这份密约,清朝和沙俄成为了肩并肩的盟友,同时,沙俄也得到了在东北借地修铁路的资格。中东铁路开建以后,一系列俄文化,便势不可挡地涌入了东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学校推广俄文化教育,是沙俄的第一重任

密约中,沙俄获得修路资格的同时,还得到了沿线车站的不少地皮。利用这些地皮,沙俄绝对大有可为。

首先就是建造一系列俄族村,以便未来大量俄国人迁徙到这里定居。为了进一步将俄国文化传播到东北的每个角落,沙俄开始重点建设俄国学校。

铁路开工以后,大量俄国工人抵达远东定居,他们的子女都是要上学的,他们自然不可能学习四书五经。因此教育方面的硬件配套必须要跟上,这就是沙俄能有理由在东北建立俄语学校的原因。

1898年,哈尔滨香坊成立了第一所俄国公办小学。伴随着俄国侨民不断涌入,1899年,沙俄又成立了第二所俄国公办学校,松花江小学。

到了1903年,进入东北定居的俄国人,已经超过了3万,因此沙俄又开始紧急开办了一系列俄语学校,光旅大这一个地方,就筹建了至少15所俄语学校。

即便是1905年日俄战争后,沙俄战败,他们对东北依旧不死心。尤其是沙俄手里还掌握着中东铁路主干线,利用这条铁路线,他们依旧可以建造一系列俄语学校。

因此,从小学、中学到技术学校、教会学校等,1917年沙俄覆灭之前,他们在东北北部的铁路沿线,开办了400多所俄语学校。

除了招收俄侨民的子弟以外,这些学校还会招收一些当地的中国人。毕竟在中国的地盘上办事,不培养一些崇拜俄文化的中国人,很多事情玩不转。

这些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不少都留在了东北当地工作。那时候沙俄给他们提供的工作还是很不错的,主要集中在中东铁路、俄华道胜银行等单位,福利待遇杠杠的。部分毕业的中国人,也能在当地充当中俄翻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办报纸控制舆论喉舌

如果说办学校,是为了推广俄文化的话,那么办报纸,就是将俄文化传输到东北绝大多数角落。

由于旅大早在1897年12月就被沙俄给占了,所以沙俄最早在东北发行报刊的地方,是在旅大。1899年,沙俄开办了东北的第一份近代报刊《新边疆报》,这也是沙俄在东北开办的一份官方俄文报纸。

只是这份报纸的名字的确有些刺眼,当时他们是租借的旅大,而且只是借东北的地修路,结果开办的报纸却以新边疆命名,可见俄国人当时已经把东北当成了他们新的边疆。到了1905年,日俄战争沙俄战败后,《新边疆报》的总部从旅大迁徙到了哈尔滨。

1903年,正当中东铁路即将通车时,沙俄中东铁路相关单位,又开办了《哈尔滨新闻》这份报纸。这份报纸是中东铁路的机关报纸,又称《哈尔滨公报》。

这份报纸的影响力太大了,因为有中东铁路背书,所以发行量十分可观。而且这份报纸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从政治、军事,到文化、经济,分门别类,记载了大量哈尔滨当时发生的事情,堪称哈尔滨新城的编年史。到了1917年沙俄崩盘后,这份报纸才正式停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4年,沙俄曾经在旅顺开办过中文报刊《关东报》,在沈阳开办过中文报刊《盛京报》。这些都是用来影响当地中国人思想,向当地中国人传播俄文化的重要工具。那时候他们还做着夺取全东北的美梦,群众基础肯定要打牢了。

到了1906年,日俄战败后1年,沙俄退居东北北部,他们再次意识到,影响东北当地的中国人的思想,是入侵东北的头等大事。因此这一年他们开办了哈尔滨近代第一份中文报纸《远东报》。

值得一提的是,《远东报》虽然是俄国人创办的,但主笔人一直都是中国人,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备受俄国领导们的赏识。

这些报纸,对东北人的影响颇为深远,尤其是中文报刊出版以后,一个更加直观的俄国,便呈现在了东北人面前,自然更加有助于东北人了解俄国的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30多座东正教堂是沙俄推广俄国信仰的工具

沙俄自诩第三罗马,这是为啥呢?这还要追溯到15世纪后期,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东罗马的末代公主索菲娅为妻的事情。

东罗马是第二罗马,伊凡三世去了索菲娅以后,沙俄开始逐步继承东罗马的文化信仰,尤其是以东罗马的东正教为国教,而且后来还成了东正教的扛把子,因此自然可以称之为第三罗马。

东正教信仰,深入到了每个俄国人心目中。哪怕是苏联时期,其实这种信仰,依旧埋藏在他们心里,只是暂时没有表露出来罢了。不信你看苏联一解体,俄罗斯立刻就增加了几千万东正教徒。

东正教的大教堂,自然是这种信仰的载体。可以说,俄国人已经将这种信仰,和他们的文化属性紧密地绑定在了一起。

到了东方以后,俄国人为了安抚内心,自然要兴建一系列大教堂。1898年,俄国人在哈尔滨香坊建造了第一座东正教堂尼古拉教堂。1900年,又在哈尔滨南街建造了圣尼古拉教堂。

由于进入东北的俄军,以及修建铁路的俄国人,都需要有一个安抚心灵的场所,因此除了东北的各大城市以外,沙俄沿着中东铁路,一路还修建了130多座教堂。

众多俄式教堂中,最著名的当属圣索菲亚大教堂了,毕竟这是号称远东最大的东正教堂,而且位于名城哈尔滨。这座教堂建造于1907年,是一座沙俄的随军教堂,主要是为了安抚东北的俄军的,原本十分简陋,但伴随着前往远东俄国人越来越多,他们不断捐款,给这座教堂添砖加瓦,才有了如今的气派模样。

东正教堂除了能够安抚俄国人的内心,同样也能吸引一大批当地的中国人信奉他们的信仰。到1930年之前,哈尔滨当地就有57座东正教堂,可见有多少人信奉东正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文化入侵到实质占领

1900年,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叔叔阿列克塞耶夫,在给沙皇写信的时候,就曾经高度赞扬了沙俄文化入侵东北的行为。他认为,用这种文化入侵的方式,培养一大批了解俄国文化,甚至崇拜俄国文化的中国年轻人,将来可以让他们在俄国的统治下,担任一些基层职务,以此方便他们统治东北。

他还特地强调,俄国在东北主导发行中文报刊的重要性,他认为这是让普通的中国人,建立俄罗斯主义的重要方式,对沙俄在未来殖民东北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到了1900年7月,沙俄出兵17万,正式侵略了全东北。此后武力和文化,双管齐下,治理了东北长达5年时间,影响东北的时间就更加长远了。

所以说东北充斥着俄文化的元素,其实并不奇怪。一切都要归结于1896年签订的《中俄密约》以及1897年到1903年建造的中东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