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一代,诗人灿若繁星,给后世留下无数经典。

诗人大多是诗德双馨之人,但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诗人数量多了,自然也就是什么样的人都有。

初唐诗人宋之问,就是这么一个印证了才学和人品,能成天差地别两极评价的人。

如果对于宋之问的文学方面,世人都会对他骄傲的竖起最大拇指,那对于他的人品方面,可能就是鄙视的竖起中指了。

他为了自己的仕途,他凭借自己才学开始拍武则天马屁,并且奉承讨好武后近幸媚臣张氏兄弟,甚至还做出给二人倒尿壶这等有辱斯文之事。

宋之问为谋取诗名,剽窃亲外甥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名句不成,竟然狠下心杀害了他。

宋之问可谓是为了名利到了丧心病狂地步。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人趁势逼宫,一举恢复了李唐天下。

武周一朝的弄臣、幸臣,在这次行动中皆被清算,毫无疑问,宋之问也在其中。

宋之问还算幸运,没有获得死罪,但也受到了贬谪岭南的惩罚, 他被流放到了泷州(今广东罗定)任参军。

那时候的岭南,可不比现在,不仅距离中枢遥遥数千里,而且文化落后、环境恶劣、烟瘴弥漫。

当时不是土生土长之人,没人想去那个岭南之地为官,贬去那里的人,那感觉就是死路一条。

宋之问戴罪之身,朝廷后台又倒台了,他虽有不愿,却不得不上路。

一路走走停停,时不时的回望来路,希望能够有一骑绝尘带来召回圣旨,但到了大庾岭依然没有结果。

神伤难禁的他在大庾岭写下了《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早发大庾岭》等,几首非常经典的诗文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憾恨不甘。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度大庾岭》这首诗。

《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大庾岭是五岭之一,在是赣南和粤北的交界处,因岭上多梅花,也称梅岭。它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中原文明和南部边陲的分野,过了大庾岭就是岭南了。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离开京城被贬岭南的我,过大庾岭时立马停下马车,回头望我的家乡。

诗人在大庾岭还在一步一回头,表现了一个因遭贬谪而千里投荒的失魂落魄形象,传达出诗人内心深沉失落的感情。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那南边的鸟叫声仿佛把我的魂魄抽走了,我看见那向北而开的花枝眼泪都哭干了。

这里是他回望的情景,他肯定望不到家乡,也听不到被召回的旨意。他只能看到岭上开放的梅花,听到山林中叫个不停的鸟声。

《禽经》上有“鹧鸪南翥”的说法,喜温暖的鹧鸪,是一种生活在我国南方的的留鸟。它的叫声比较独特,很容易引起行人的惆怅,带来哀怨愁苦的情感。

南北气候的巨大差异在大庾岭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岭南边温度高花开花谢的早,往往南边花凋谢北枝花才开。

这种情形,这种声音,让诗人更加失魂落魄,黯然伤神。

这两句将诗人魂断庾岭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江上的云彩亦微有化作云霞的趋势。

这里继续写大庾岭的景色,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时生动地表现出来。

“初含”、“欲变”等字眼,是天色的好转,景色的渐变的过程,用周围景物的变化来衬托诗人心情的变化。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眼前天气的好转,让他联想到自己的前途命运可能也会好转。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只要我还有重回故乡、再回长安的机会,我是不敢像贾谊那样因为被贬的经历而感到遗憾的。

这里运用贾谊遭权臣们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历史典故。

诗人用以退为进的手法,表明自己的态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希望能够朝廷的人网开一面,让他回到长安。

这首诗真实生动地叙述了宋之问过大庾岭时的情景,感情真挚,情景交融,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表现出一种自然而又流动的整齐美,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