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要给你讲的书叫《贫穷的本质》,是2011年出版的一本书。这本书告诉我们穷人到底为什么这么穷,读这本书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它能帮你看清穷人的思维方式。可能你现在不是穷人,但是很难保证你没有穷人思维,不管你现在有没有钱,有多少钱,只要你有以下的几个思维习惯,就难免还是一个穷人。

作者认为贫穷的本质是一个经济问题,你对贫穷了解得越多,对经济学的理解就越深。这本书算是重新定义了贫穷,我们以往对穷人的贫困和理解太狭隘了。这本书从一个更底层的视角解释了经济生活的本质,作者有两位,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都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

这本书出版之后获得了《金融时报》评选的年度最佳图书奖,但这本书的写法不太像畅销书,更像是学术著作。两位作者跑遍了五大洲穷人最集中18个国家和地区,做了大量的一手试验和调查,内容扎实,写法也非常严谨。这本书最核心的议题说起来就是一个问题:穷人为什么这么穷?

书里总共归结了三个原因:一、穷人缺少有效的避险工具;二、穷人不做远期规划;三、对认知范围之外的东西,穷人身上有太多执拗和偏见。

那我们一个一个来看,第一个原因,穷人没有有效的避险工具。大部分人其实对穷人有一些偏见,在我们的印象里,可怜人自有可恨之处。穷人懒惰、自制力差、不愿意接受新事物,甚至有的时候愚蠢。西方种族主义者甚至把非洲、拉美的穷人称为是白人的负担。

那问题在于,穷人真的像我们的刻板印象那样吗?我们和世界上最穷的人之间真的有本质的区别吗?贫穷的本质这本书的两位作者跑遍了五大洲的穷人区域,经过大量调查,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穷人很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规避风险的手段太落后。比如说,穷人往往会生一堆孩子。

生一堆孩子说明他们的观念落后,本来家里的资源就很有限,还生一堆孩子,每个孩子都得不到充分的营养,也没有机会接受足够的教育。最后孩子长大了也就赚不到钱,如此陷入恶性循环,最后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所以按照这个逻辑,生很多孩子说明穷人目光短浅。可是穷人为啥愿意生那么多孩子呢?他们真的以为生孩子多了就会变得富有吗?本书的作者说其实不是这样的,穷人生很多孩子真正的原因是为了抵抗风险。对于穷人来说,他所在的国家往往是没有社会保障体系的。他想规避养老和医疗风险只能依靠自己的子女。

但是子女身上的不确定性太多,比如有的孩子可能会早早夭折,有的孩子自己混得也不怎么样,没有能力养老,还有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不好,不愿意帮助父母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穷人往往就会采取多生几个的策略,尽量规避风险。

这个咱们中国人应该好理解,养儿防老。所以说穷人生孩子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只不过这种规避风险的手段实在是太粗糙了。而且它限制了穷人的财富积累,让穷人活得很辛苦。但是我们不能认为穷人生孩子多是愚蠢,因为他们也站在自己的角度衡量过这件事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愿意生很多孩子,可能和我们思想开放没什么关系。很多调查研究都表明,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比如医疗保险、养老金、退休金,能让生育率大幅度下降,而且还会减少歧视女性的现象。也就是说,我们生孩子越来越少,觉得生男生女都一样,其实是社会保障水平进步的自然结果。

有了保障自然就不需要多生,这和思想进步的关系并不大。除了多生孩子,婚姻也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方式。比如说在印度,印度的穷人一般会把自己的女儿嫁到不远不近的村庄。为什么不远不近呢?因为如果两个村子离得太近,气候是完全一样的,你这发洪水,我这也发洪水,谁都挺惨,谁都帮不上谁。

两个村子要隔开一段距离,这个气候条件就不一样了。你受灾的时候我没受灾,我就可以帮你一把。同时两个村子也还不能隔得太远,太远了联系起来也不方便,还谈什么互相帮助。所以要把闺女嫁到不远不近的地方,这样对于自己家族规避风险是有好处的,显然穷人也是很聪明很理性的。

那你可能会说了,靠多生个孩子或者给闺女找个距离合适的婆家来规避风险,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呢?你这个担心是对的,毕竟是太穷其实也起不了太大作用,尤其是遇到比较大的灾荒和疾病,孩子和亲家可能都无能为力。这时穷人还有一招就是借钱,穷人借钱都是额度很小的贷款。

在印度之类的国家,有很多小额借贷机构,专门借给穷人钱。跟银行正规的贷款相比,小额贷款的利息是要高十倍甚至几十倍,说白了就是高利贷。你可能会问了,这个高的利息,穷人为什么会放着便宜的钱不借,非要去借高利贷呢?穷人当然不傻,但是问题是正规的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会尽量借给有资产的人。

因为这些人还不起钱的时候,还有资产可以抵押或者变卖。但是穷人有什么?穷人什么都没有。小额贷款机构可以突破这些限制,他们愿意借钱给穷人。可是毕竟这是一个铤而走险的生意,穷人还不上钱,贷款机构就血本无归,所以他们必须把利息提得很高。这样的话,即便有一部分钱借出去了再也拿不回来,但是因为利息足够高,收回来的这部分钱利润也高,足以弥补掉亏空。

这就是为什么高利贷的贷款利息比银行高很多。那要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放这种高利息的小额贷款机构其实也是在帮助穷人,并不是像大家想的剥削可怜的穷人。而且这个事不是我说它好它就好,向穷人发放小额贷款,那可是得到国际认可的。孟加拉国有一个叫穆罕默德·尤努斯的教授,他就专门做了一个贷款公司,到各个发展中国家给穷人发放小额贷款。

06年的时候,尤努斯教授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是通过借高利息的贷款来规避风险,这种方式说起来效率也不是很高,主要是利息太高了,很难降下来,因为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穷人违约率太高了。为了提防穷人违约,他们放贷款之前就会派人到穷人家里仔仔细细地做调查,调查得越细,这个成本就越高,贷款机构最后放款的利息也只能更高。

穷人拿到更高利息的贷款还不上,或者故意不还的可能性就更大,这就会导致坏账率更高。所以这就是一个死穴,穷人在脱贫的路上越走越是一个死胡同。所以说不管是生孩子找个好亲家,还是借高利贷,穷人应对风险的时候能拿得出手的这几张牌,效果不怎么好,成本也特别高。这就是造成他们贫穷的第一个原因:规避风险的手段太落后。

穷人陷入贫穷的第二个原因是没有远期规划。很多地方的穷人对教育不重视,即便有很多慈善组织跑来给他们建学校,还苦口婆心地跟他们说普及教育有多好多好,但是家长们把孩子送去读书的积极性也不高。为什么?很简单,因为穷人并不确定十个儿女里有哪一个可能会给他养老,而偏偏教育又是一个长期的投入。

好多年以后我才能看到成效,那你让我把手里头有限的资源,押宝一样地押到某一个孩子身上,为了赌一个遥遥无期的结果,这对他们来说是冒太大的风险。他们宁愿把钱花到马上就能见效的事上,比如说买点吃的改善下伙食等等。

再比如大家在职场上都很清楚一件事,就是你的身价取决于你的核心能力,你得有一个足够突出的长处,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这样你才可以在职场中获得一个不错的位置和收入。但是穷人为了讨生活一般会身兼数职,多打几份工来补贴家用。这个事长期来看是很不划算的,因为没有办法足够专注的话,他们很难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自然也就很难获得让他们脱贫的收入。

但是多做几份兼职工作在收入上是立竿见影的,这个事短期效果很显著。至于成为行业里专家、发展核心能力,那就太遥远了。他们不相信这种太远的规划。我们通常都会觉得穷人是很穷的,他们穷得连填饱肚子都有困难。如果说他们得到了慈善机构的粮食补助,他们肯定会去买更多的粮食来填饱肚子。

可是《贫穷的本质》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在印度当地做了很多社会实验,他们却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穷人可以买多一点食物的时候,他们并不会把所有投入到换取更多补充能量的食物上。相反,他们会选择买一些口味更好的、价格更高的食品,有的甚至拿补贴的钱去买了电视机和收音机。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事情还很普遍,比如在尼加拉瓜,56%的农村家庭里有收音机,21%的家庭里有电视机。即便在有些地区,比如印度的乌代布尔,这里实在太穷了,电视机和收音机都买不起,那是不是说他们会把补贴的钱都花在吃上了呢?也不是,这里的穷人会把自己14%的预算花在宗教节日上。

那么这就奇怪了,为什么这些人明明很穷,他们为什么不把钱攒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或者趁着发补贴了多买点口粮,而是干这些看起来对填饱肚子没有什么用的事呢?两位作者跟村民们聊了聊,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对于穷人来说,他的首要选择是什么呢?看起来是填饱肚子,其实不然。

世界各地的穷人营养不是很均衡,但是填饱肚子其实还是做得到的。他们最希望的是让自己毫无希望的贫穷生活少一点乏味,减少乏味的方法可以是一台电视机,也可以是一点特别的食品,还可以是一个欢乐的宗教节日。他们的想法是,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做长期规划不如我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很愉快。

这本书有一位孟加拉国的医生说,医生在穷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其实也是让穷人们眼下过得更愉快一点。穷人根本治不起大病,因为那会花很多钱,比如化验、住院。所以说,他们知道自己一旦得了大病,好吧,那我就交代了,那我干脆放弃攒钱防范风险这种宏大的目标。平常呢,我就来找医生开点药。

即便他们知道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但还是要为他们自己的健康做一点什么,这会让他们自己过得舒服一点。没有远见会加剧贫困,其实反过来说,贫困也会造成没有远见。这是什么道理呢?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人类压力和一种叫做皮质醇的激素水平密切相关。皮质醇的水平越高,代表压力越大。

穷人,长期处在生存压力里,皮质醇的水平自然就很高,就会影响大脑的部分区域,比如前额皮质、类扁桃体、海马区等等。这些可都是认知功能的重要区域,所以高皮质醇会直接损害人的认知和决策能力。因此,长期处在压力的穷人,他们不太可能会作出理智的决定。

压力让穷人们做不出长期的决策,长期无法摆脱贫穷又让他们觉得渐渐失去了希望,感到没有出路了,这样又会大大地降低他们渡过难关所需要的自控力。于是,他们会甘于当下,只看短不看长,在贫穷的世界里无法自拔。这就是穷人之所以穷的第二个原因:没有长远规划。

陷入贫穷的第三个原因是执拗和偏见。这种执拗和偏见主要存在于超出认知水平的领域。比如说,很多国家的穷人会把自己的大部分钱花在健康上。在印度,很多农村贫穷家庭会拿出每个月预算的5%花在健康上;在巴基斯坦、巴拿马以及尼加拉瓜,这个比例在3%到4%。而且在这些国家,超过四分之一的家庭每个月至少会找一次保健人员。

但好像穷人关心自己的健康不是什么坏事。但是问题是,他们的花销不科学。比如说,穷人特别喜欢用抗生素,而且经常会做一些为时已晚的外科手术。也就是说,穷人平常不会花点小钱预防疾病,像打疫苗、买蚊帐这类的事情他们都不接受,而是等健康真的出了大问题了,他们又不惜借钱来拼命治疗,治疗大病的花费自然就高了很多。

这也是拖垮很多贫困家庭的原因。穷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误的医疗理念呢?这和他们所处的环境是有关系的。比如,他们觉得药物直接输送到血液是很重要的,所以他们都愿意输液,觉得输液比口服药物更有效。因此,他们会大量地使用抗生素。

如果一个流感患者去看医生,医生发现他只有一个普通的感冒,只不过是自限性疾病。什么意思?就是这种病什么都不用做,自己就会痊愈,所以什么药也没开。病人后来感觉好转了以后,他就会认定我自己的病情好转跟这位医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医生什么也没做。

那咱们换一种情况,医生给他打了一针抗生素的话,他很有可能感觉好一点,所以他很自然地产生虚幻的联想,觉得这个病情的好转归功于抗生素,而仍然不是医生的功劳。如果医生给他的治疗没有任何好转,那他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医生太差劲。总之就是对于医生没有理由的不信任。

所以当医生给穷人一些预防性建议,比如说打疫苗的时候,穷人们会当作耳边风,然后他们会继续自己那种很不科学的健康开销。这种执拗和偏见加大了他们健康开支,加剧了他们的贫穷。

再比如,慈善机构发现,说服父母让孩子来打疫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他们不相信疫苗。为什么不相信?因为他们的经验告诉他们打疫苗就是胡扯。比如说,如果一个孩子接种了麻疹疫苗,那他就不会患上麻疹,可是并不是所有没有接种的孩子都会感染麻疹。传染病本来就是一个概率。

而且你周围的孩子都接种了,你不接种其实也没有太大风险了。但这个事在家长们看来就有问题了,接种的和没接种的都没得病。这不就说明疫苗没什么用吗?这还不算完,接种一种疫苗只能预防一种疾病,其他的疾病可预防不了。

可是没受过教育的父母不理解,只要孩子得了病,他们就会想:不是打疫苗了吗,怎么还生病?然后他们就觉得自己受了骗,以后再也不让孩子打疫苗了。还有,他们还有一件不理解的事,就是有的疫苗不是打一次就完事,有可能要打好几次。

但是打了两三回之后,父母可能就会觉得已经足够了,就再也不带孩子来打了。在认知水平不够的领域产生偏见和执拗,让穷人很难有效地躲过疾病和健康风险,也很难摆脱贫困。

以上就是《贫穷的本质》这本书,对穷人为什么会变穷的解释。简单总结一下,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第一、避险手段太落后;第二、他们只顾眼前不做任何长远规划;第三、因为认知水平的局限,他们对不懂的东西有太多偏见。

但是单纯讲从书里面总结的三个原因显然不是我们讲这本书的目的,能从里面找到启发和帮助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所以,我们不妨再做一点思考。书里讲的贫穷的三个原因,哪些是穷人身上特有的,哪些其实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

很不幸,好像后两点,也就是看短不看长,以及对不懂的事情有太多偏见,我们每个人身上似乎都有。比如说,平常花点小钱预防或者锻炼,身体健康了就不用在大病上花大钱了,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是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特别是咱们父母这一辈。

一辈子省吃俭用,不办健身卡,舍不得体检。真的检查出大病了,哪怕是晚期,全家人都会四处的举债借钱,做各种昂贵的手术,只为延长哪怕几个月的生命。这不就是这本书里讲到的,只顾眼前不看长远的穷人的真实写照吗?

咱们再比如,很多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习工作统统荒废了。为什么人那么喜欢玩游戏?因为游戏的设计者利用了心理学上刺激反馈的概念,这种机制给你一个短期的刺激,你完成一个任务,打一个怪,这个时候就会有相应的反馈出现,比如说装备掉落,再比如经验值提成。

你很清楚地就可以看到你做到哪一步了,离下一步还有多远。但是日常的工作和学习是一个苦活,而且还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效,当然就不如游戏里即时的刺激有趣了。你看在网络游戏上,我们是不是也表现得像那个,有了钱就买好吃的不让孩子上学的穷人呢?

还有在不懂的事情上,我们一样犯了特别严重的偏见。我们有多少人在网上慷慨激昂地反对转基因食品,但是我们其实并不清楚转基因到底是什么,只是凭感觉觉得人工的东西一定不如天然的健康。科学家说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我们很多人还会去大骂科学家,肯定是拿了食品公司的钱。

很多人去医院,明明看不懂医院的化验结果,但是我们就是觉得,医生肯定故意多给我们开药,故意让我们做一些没有必要的检查。我们带着偏见和医生交流,那医患关系紧张不就来了吗?在我们认知水平达不到的领域,我们就喜欢用直觉和情绪去理解很多东西。

在这个意义上说,发达地区的人和穷人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我们唯一强过穷人的地方,就是我们成功避开了第一个原因,也就是我们的避险手段要比穷人多得多。因为现代社会有医保、有养老金、有银行保险这些现代金融工具,我们不需要靠多生孩子、借高利贷规避不确定的风险。

但是这个和我们自身努力和认知关联并不大,因为和那些真正穷人相比,我们真正的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也就是说,我们的世界是按部就班的,以致于很多理念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就不需要去接受一些陌生概念。

比如我们这的孩子生下来就会接种疫苗,我们几乎就没有想过为什么要接种,疫苗是什么做的,它怎么在我们身体里起作用。这些我们就不用想就接受了,只是因为我们从小耳濡目染,大家都这么干。

但是你要让非洲、拉美的穷人接受疫苗这个陌生的词汇,他们就会表现得特别抵触。还有,我们生下来就住在有自来水的房子里,它们提高了我们的卫生条件,而我们也不用知道下水道究竟是怎么运转的,也不用像非洲的穷人那样,他们要慢慢地接受往水里加氯这个陌生的概念。

更重要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用担心有没有下一顿饭吃,几乎用不着自己有限的自控和决断能力。可是穷人要不断运用这个能力来对抗自己的欲望和恶劣的生存环境。

所以作者认为,我们和世界上最穷的人相比,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他们思维误区、他们的短视,我们也没有能力规避,唯一的不同仅仅在于,我们出生在一个体系完善、自动运转的世界,而他们的世界是残缺的。

好了,这本书到这里就讲完了。这本书帮我们分析了穷人为什么会穷,我们该怎么帮助穷人,并且顺手反驳了很多流行理论。它告诉我们穷人很穷的原因是缺乏规避风险的手段,没有远期规划的能力,以及认知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