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叫做《刷新: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作者是微软第三任CEO萨提亚·纳德拉。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有17万字,接下来,我会用二十分钟的时间为你解读书中的重点,以及思想精华。

任何组织与个人达到某个临界点时,都需要自我刷新,否则很容易被淘汰出局,没有未来。也就是说,不刷新即死亡。打开电脑,按下鼠标右键,屏幕上出现的第三个选项,叫做“刷新”。点一下“刷新”,意味着将电脑的新设置生效。这个看似很普通的操作,却与时代潮流当中,每一个组织和个人的处境何其相似。不能刷新电脑就死机了,不能刷新个人或者组织也没有未来可言。

什么是个人和组织的刷新?简单地说,刷新就是通过主动学习,不断突破旧的条条框框,拥抱新的思维模式。从推动一个企业的发展,到个人学习某项实用的技能,都可以归入刷新。这个概念正如手机刷机,分为软件升级和固件刷机两个层次,刷新也有层次高低之分。学习某项技能只能算是比较浅层的自我刷新,而更高级的自我刷新需要能够意识到自己与时代的差距,能够感知到时代的变化,并在第一时间跟上。但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就很不容易了。个人的努力还需要有正确的方法上的引导。

那么,有没有一键安装式的自我刷新的方法?有,这就是由比尔·盖茨和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作序的这本《刷新》。本书告诉我们,为了迎接智能时代的挑战,个人和组织要随时刷新自己,而不断实现自我刷新的关键则是建立起成长型的思维。因为自我刷新绝对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努力,而应该成为个人和组织日常的基本状态。

让我们来看本书的作者萨提亚·纳德拉,他本人就是一个极其擅长自我刷新的的人。他的个人经历证明了这一点。纳德拉出生在印度南部一个叫阿嫩达布尔的小镇,小镇人口只有几百人。他上的是普通的中学,普通的大学。2014年,当微软的决策连续产生重大失误的危急关头,他被任命为微软的第三任CEO,成为了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默的继任者。不仅如此,他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将微软的市值拉升了一倍。2017年,微软市值超过六千亿美元,仅次于苹果和谷歌,微软也重新找回了发展的方向和动力。而纳德拉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都是归功于他的自我刷新的理念和方法。

纳德拉在书中一共用了九个章节,讲了关于自我刷新的各个方面。我将书中的精华内容总结为三个部分与大家共享。第一部分:必须把同理心放在一切决策的中心位置;第二部分:只有建立成长型思维,才会有成功的自我刷新;第三部分:成长型思维的本质不仅仅是给自己赋能,更是给他人,甚至给竞争对手赋能。

首先,我们就来分享第一部分的内容:必须将同理心放在一切决策的中心位置。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同理心。同理心本来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本书中对同理心这个词的使用,指的是一个人对周边世界感同身受的能力。那么,为什么同理心如此重要,必须放在一切决策的中心位置呢?因为拥有同理心的人和组织往往会拥有三种能力:第一,感知周边世界真实需要的能力;第二,在各种趋势和变化当中找到自己位置的能力;第三,更强的创意能力。这三种能力相辅相成,共同在人和组织的各个决策当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是感知周边世界真实需要的能力。作为一名高端技术公司的CEO,纳德拉希望他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够拥有这种能力,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能否做出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试想,如果企业无法感知到用户的真实需求,那还谈什么满足需求呢?即便不做产品,在个人生活当中,能够感知周边世界的真实需要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力。试想,如果你看到一个婴儿躺在马路上哭,你会怎么做?有人回答:“我会拨打120。”有人回答:“我会去找他的妈妈。”但这些答案都是没有同理心的回答。如果看到一个婴儿躺在马路上哭,你应该立刻把这个婴儿抱起来,因为婴儿此刻最急迫的需要是有人立刻给他温暖和保护。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没有同理心,即便他想要帮助身边的人,他也可能会采取错误的方式。你看,同理心是多么的重要。

第二,在各种趋势和变化当中找到自己位置的能力。同理心除了能够让人对周边的一切感同身受,更重要的是,它能将这一份感同身受回馈到自己那里,让人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存在价值。这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感知需求的过程,也是让人找到自我定位的过程。微软在2014年,纳德拉担任CEO之前,开始逐渐陷入发展的瓶颈,不断错失一些新的创新机遇,其中最大的一个机遇就是移动互联网。这股浪潮,于是后来微软试图收购诺基亚,挽回一些局面。然而,结果却是收购诺基亚本身又成了微软犯下的另一个错误。纳德拉把这一连串的决策失误都归结于这一时期的微软同理心不够,既没能第一时间意识到时代的趋势,又在发展趋势之后,找错了自己的定位。因此,他在接手微软之后裁掉了诺基亚的部门,调整了移动互联网方面的发展战略,使得微软走出了大象跳舞的大企业发展困境,重新引领智能时代的发展潮流。

第三,同理心能让人和组织激发出更强的创意能力。许多时候,我们缺乏创意,觉得创新太难了。其实,正是因为我们既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不清楚别人想要什么,才会对创新毫无头绪。当一个人能够感知周边世界的需要,那么非常自然地,他一定能意识到自己可以为这个世界做什么,而这就是创新的开始。我们来看一个发生在纳德拉身上的案例:一个有同理心的人,任何时候都能感知到世界的需要。纳德拉有一个患有学习障碍的女儿,以及一个瘫痪的儿子,这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灾难性的。然而,这并没有成为纳德拉人生的阻碍,相反成了他重新理解自己和微软的契机。有一次,当纳德拉走进重症监护室,他发现那些医疗器械采用的都是Windows平台,且许多设备已经连接了云服务。这一发现让他瞬间意识到了云技术业务在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也让他重新意识到了微软绝不应仅仅持有单纯的商业价值,不能被一项项利润指标束缚。这一瞬间的领悟融入在纳德拉之后在微软的工作当中,如今已经渐渐落实在了微软的多个产品和服务布局上,比如云技术业务、Windows 10的多项产品更新等。

以上介绍的就是我们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必须将同理心放在一切决策的中心位置。培养同理心则需要直面无常,处变不惊。

接下来讲第二部分内容:建立成长型的思维。每个人都有舒适区,比如一个人通过努力掌握了某项技能,擅长做某件事,之后就一直依赖这项技能。这项技能就成了他的舒适区。人一旦进入了舒适区,就特别容易待在里面不出来,从此自以为是不思进取。这样原本的优势就会慢慢变成阻碍,最后不是被人干掉,就是自己废掉。那么,要如何绕过这个坑?关键就在于建立成长型的思维。所谓成长型思维,简单说就是要保持好奇,不断学习。这种成长型思维聚焦的是日常生活当中的各种事情,需要遵循三个要求去练习培养,才能逐渐建立起来。

第一个要求:找到自己的目标。个人需要找到自己的短期目标和长远理想,而企业则需要找到自己的使命和用户。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开车上路必须有个目标,没目标那是瞎逛。而寻找目标的过程则是运用自己的同理心感知世界的过程。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同理心帮助我们找到的目标往往是抽象的,比如某个趋势、某个概念,甚至极有可能只是一种感觉。成长型思维要求我们做的正是将这抽象的一切落到实处。个人的目标将被细化到具体的任务,比如阅读某一本书、完成某一件事。对于企业,则需要每一个领导者通过不断的寻找、沟通、连接,去真正找到用户未被满足或者没有表达出来的需求,找到之后立刻去尝试满足他们。

但是,朝着目标狂奔,并不意味着从此变得狭隘。成长型思维的第二个要求是:寻求多元化和包容性。目标明确和多元化听上去是彼此矛盾的词。如果目标明确了,为何还要多元化?那不会造成分心吗?其实不是,因为谁也无法保证自己拼命狂奔的方向就一定是正确的。同样,即便一个方向是正确的,也无法保证这个决策就是最佳方案。多元化要求我们保持清醒,能够接纳这个世界的各种反馈,广泛地听取各种意见。毕竟,如果单靠自己的认识,得到的往往是片面的结论,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多元化和包容性来矫正自己的偏见。

最后,我们说一说成长型思维的第三个要求:打破壁垒,实现合作。这个要求看似容易,其实很难。难就难在打破壁垒这一点上。这里的壁垒是指竞争者之间的壁垒,比如两个企业存在竞争关系,想要打破两者间的壁垒去合作,很多人都会想这根本不可能。但是纳德拉认为,没有什么不可能。很多时候,壁垒仅仅是存在于双方的头脑里。如果绕过头脑当中的壁垒,就会发现许多竞争都具备着转化为合作的可能。比如微软与苹果公司,看上去激烈竞争了那么多年,其实,他们双方一直保持着合作关系。从1982年开始,微软就在不断为苹果的麦金塔电脑研发各种软件,比如微软标志性的Word和Excel最早就是在麦金塔电脑上发布的,几年之后才有了Windows版本。而微软Excel软件在制表领域的出色表现,让苹果的麦金塔电脑在当时获得大卖。

1997年,苹果公司陷入经营危机,到了破产边缘。虽然苹果一直在指责微软盗用他们的技术专利,还想打官司,让微软赔偿十亿美金,但乔布斯最终选择的却是向微软求助。他给比尔·盖茨打了个电话,谁会救自己最大的对手啊?比尔·盖茨疯了吗?但是微软救了,而且力度很大,投了1.5亿美元,同时重新为麦金塔电脑开发软件。结果是苹果电脑扭转了颓势,而微软扩大了软件的市场份额,他们共同做大了蛋糕。

以上介绍的就是第二部分的内容:没有成长型思维,就不会有成功的自我刷新。必须遵循三个要求:必须找到自己的目标,积极寻求多元化和包容性,打破壁垒,实现合作。

说完了同理心的重要性和培养成长型思维的方法,我们在接下来的第三部分内容深入挖掘一下成长型思维的本质。成长型思维的本质简单地讲就是赋能,不仅是给自己赋能,更是给他人,甚至给竞争对手赋能。在前面第二部分,我们谈到了好奇心,谈到了成长型思维,需要用更宽广的胸怀去拥抱多样性。然而,这一切还停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事实上,当我们谈到打破壁垒,实现合作的时候,真正理想的状态还不止于此。因为如果双方都以自我为中心展开合作,那么最终导致的很可能依然是一场零和博弈,也就是双方在合作过程当中互相争抢利益,你多一点,我就少一点。这不是本书成长型思维想要的合作。

在本书所说的成长型思维追求的合作里,双方的关系应该更像是同盟和伙伴。彼此间绝对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正和博弈。大家并不是在抢蛋糕,而是在共同把蛋糕做大。成长型思维追求的不是单方面的成长,而是互利共赢。在如何建立更好的同盟和伙伴关系上,微软的第二任CEO史蒂夫·鲍尔默曾经有过一个三C理念,但真正将这个理念很好的运用在企业管理上的是本书的作者纳德拉。纳德拉让三C理念发挥出了神奇的力量。这个三C理念的三C指的是概念式愿景(Conceptual Vision)、能力(Capability)和文化(Culture)。下面,我们就来分别介绍一下这三个C的具体内容。

首先是概念式愿景。纳德拉将这一点看作双方是否能够合作的基础。简单而言,就是合作双方是否具有一致的目标。如果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那么合作就有了基础。接下来就是第二个问题:双方是否具有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如果是两个个体之间的合作,需要的可能是一些专业技能;如果是两个企业之间的合作,需要的则可能是某些工程技术、硬件设备、资源条件等等。其实我们会发现在现实生活当中,目标和能力互相匹配的合作并不少见,但合作的结果却依然可能不理想。思考原因,往往都是因为缺少了三C的第三点:文化。

纳德拉把自身的企业文化看作一切合作的核心。文化就像是一个人的性格,基因决定了这个人所有的行为逻辑。正如查理·芒格的那一句名言所说的:“在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的人眼里,世界就是一个钉子。”许多合作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合作双方看不到共同的目标或者不具备实现目标的各项能力,而是因为从一开始双方的文化中就没有植入这种互利共赢的因子。双方表面上是在合作,实际上却依然在各个层面互相扯皮、明争暗斗,这样的合作又怎么能成功?

纳德拉刚一上任,就展开了重新塑造微软企业文化的大工程。他不断强调,竞争本身绝不是微软的根本目标。微软的终极使命也不是在某一个具体业务领域打败亚马逊、谷歌、苹果等公司。微软存在的目标和价值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单靠微软自己成长是不够的,需要的是全行业的共同生长。如果微软还想在这一种共同生长当中占据重要位置,就必须学会给一切赋能。

给一切赋能的成长型思维是纳德拉用文化重建微软的核心。这种文化必须被贯彻到企业的每一个日常行动上,渗透到微软各个层级的领导和员工。那里一旦所有人都能以这样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整个企业就能焕发出强劲的成长能力。几年下来,如今的微软内部早已上下一致,沉浸在这样一种以成长型思维为核心的文化氛围当中。不管是给自己赋能,还是给竞争对手赋能,大家都不会感到奇怪,即便在内部竞争当中,彼此也有着竞争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成长氛围。确实,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个体才能更好地发展,合作才能更好地进行。

在纳德拉的带领下,微软的赋能力量大大加强。我们来分享一个最能体现纳德拉所领导下的微软行为逻辑的案例,那就是2015年微软Windows 10系统的发布会。还记得在二十多年前,Windows 95系统刚刚诞生时,微软为他筹办了盛大的午夜零售派对,配合在媒体大力宣传,还请了当时最热的滚石乐队演唱主题曲。在此之后,每一代微软系统的发布会都极尽奢华,试图通过铺天盖地的发布活动压倒竞争者,激发客户的购买热情。然而,这一次Windows 10系统的发布会却在肯尼亚的一个小村落里的一家小网吧。发布会现场只有十几个人,边上还有刚忙了一天从田里回来的农民,而纳德拉就在这家小网吧里和一个当地的教师聊天。这简直难以想象,一个全球前三的科技公司的核心产品发布会竟然会这个样子。然而纳德拉这样解释了他的意图。他觉得Windows 10在肯尼亚发布是在为微软定一个更加全球化的基调。他希望发布会展示的不是Windows 10这个新系统有多新,而是要把Windows 10的意义和价值传递出去。而在肯尼亚,新的技术、工具就意味着改变和发展,意味着从贫穷到希望。这正是Windows 10的意义,也是为什么Windows 10会和所有人都有关的原因。不管你来自哪里,经济状况如何,Windows 10都将成为你发展路上强大的技术支持。

这场发布会的选址和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之后Windows 10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这正是经过纳德拉文化变革后的微软,不执着于眼前,不拘泥于过去成功过的地方,不停成长突破,紧紧抓住用户的核心需求,勇敢地拓宽用户群体的边界,并试图通过赋能挖掘更广泛的潜在用户群体。这次发布会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赋能。这种强调赋能的企业文化,解释了微软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让人大跌眼镜的动作,比如我们惊讶地看到微软的Office软件出现在了苹果的iOS系统里,我们看到微软与谷歌竟然开始合作,让软件进驻了安卓的平台,我们看到微软让Facebook的所有应用都对接到了Windows产品,我们甚至看到了微软的发布会上竟然出现了一张“微软爱Linux”的幻灯片。Linux那可是微软的宿敌。然而,这就是纳德拉带领下不断刷新自己的微软,令人惊讶的动作背后是微软清晰而坚定的新的企业文化。结果就是微软这个庞然大物,市值在短短的三年里又翻了一番。微软在软件领域继续保持优势的同时,在社交网络、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也获得了强劲的竞争力,真正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创未来。

说到这里,第三部分就介绍完了。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和组织,才能成功刷新,而成长型思维的本质是赋能。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金庸的小说《笑傲江湖》有一句名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我们今天使用的电子产品,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等,为了实现更好的功能,总在不断推出升级服务。现在的职场人士更是强调充电,各种知识付费的推出也是为了满足我们不断刷新自己、升级自我的需求。在这个以光速发展的新时代,守旧意味着出局,只有不断刷新自己,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才能确保自己不被人工智能打败。拥有着同理心和成长型思维,能够不断实现自我刷新,你就能够在第一时间觉察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