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有汽车行业博主发文称,今天和一个供应商领域的朋友聊天,OEMs对供应链的压价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一个刚刚谈好的价格,领导不满意,可以马上来一次招标,再次把价格大幅下砍,要么做,要么出局。

对于供应商而言,如果不做,工人工资照发、设备折旧无法摊销、现金流压力巨大,则是大亏损;如果做,没有利润,但可以养活工人、设备折旧得以摊销,现金流可以转起来,但是,这是持续失血的局面,如果不能熬死对手,其结局就是自己被熬死。中国的NEV汽车供应链,正在进入到“最后的疯狂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汽车行业持续增长,带动了对汽车零部件的需求。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汽车制造商为了控制成本,纷纷将目光瞄准了上游供应商。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滑落至5.0%,相较于前一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甚至未能达到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的水平。进入2024年后,尽管情况略有好转,利润率回升至5.3%,但新能源整车领域却依旧深陷亏损泥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目前不少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正在与汽车制造商进行艰苦的合同谈判,面临着巨大的价格压力。汽车制造商利用其强大的议价能力,要求大幅降低零部件价格,甚至将价格压到供应商的成本线以下。

更糟糕的是,合同谈判通常会持续到9月份,甚至更晚,这意味着商定的价格将追溯应用于已执行的交货。 如果谈判迟迟无法达成协议,供应商将会面临更大的损失。这场价格战无疑让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陷入了困境。他们面临着来自上游钢厂和下游汽车制造商的双重压力,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一些中小供应商可能会面临倒闭的风险,进而影响整个汽车产业链的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行业更危机的是,供应商明知道自己在亏钱和处于崩溃边缘,但仍然要奋力把这个车企托起来,至少车企还在,自己的钱就有一天能拿回来。而供应商奋力托着车企是有代价的,它们选择用“亏钱”的模式,去承接那些价格战打得火热、名号够响、卖车够多的企业,甚至是挤破头都要给它们供货。

因为这样做,就能给一些中下游的车企说,“我们可是给谁谁谁供货的厂家”,以此来博得这些企业更低价的订单用于维持基本生计,而这样做,无疑是把低质量的风险再度扩散,也把崩盘的危险扩散到了更多的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也并不能否定价格战带来的一些好处。比如,消费者确实得到了实惠,花更低的价格买到了还不错的车;又比如,一些国产供应链得以进入主机厂体系,完成了部分国产替代;再比如,这种内卷从某种程度上也能完成对劣质供应商的出清,倒逼供应商升级。

汽车产业链正在经历一次广泛而深入的变革,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人们,必然经历转型的阵痛。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留言!

文章来源:网络,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仅供参考。感恩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烦请平台留言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