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编织

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长滩镇中心小学,老师正在演示花篮“起底—编织—锁口”的技巧,学生们正专心致志地学习编织花篮,这是劳动课时非遗传承师朱小梅老师教授学生们学习非遗手工编织。这是长滩镇通过“非遗+研学”模式,让非遗走进校园助力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小梅(左一)教授学生编织技术

近年来,长滩镇立足本地资源,充分发挥非遗传承师示范带动作用,创新运用“非遗+研学”、“非遗+课堂”、“非遗进乡村”等发展模式,培养编织非遗技术人才,让非遗焕发新光彩,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文化根脉融入血液,赤诚坚守非遗传承

编织艺术,经纬之间见匠心。为了让长滩的传统编织技术传承下去,朱小梅走访长滩镇的各个村落,从中学习众多实用的农村编织技术。听闻细新村有位70多岁的老人掌握着多种已近失传的手工编织技艺,她三顾茅庐,多次上门向这位老人虚心求教。老人被她的执着与真诚所打动,最终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编织的精髓。朱小梅如获至宝,将这些珍贵的手工编织艺术精心整理,悉数编入《劳动课--手工编织》教材中。从露兜树编织到竹篾编织再到藤条编织,非遗传承师让编织“老手艺”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活力。

编织艺术绽放校园,非遗传承点亮童心

为将“非遗+课堂”“非遗+研学”发展新模式做大做强,长滩镇充分利用辖区内经验丰富的编织能人多的优势,积极推行“非遗传承师领学”模式,大力引导手工编织非遗传承师朱小梅作为当地非遗文化发展的“引路人”,推动非遗进校园开展手工编织课,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课程内容,在长滩镇中心小学成立非遗文化手工编织工作坊,让青少年收获更多非遗文化的滋养,也让非遗传承拥有了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截至目前,长滩镇共开展手工编织课120余节,教授编织作品20余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遗手工编织进课堂

传承培养非遗人才,铺就乡村振兴之路

为培养非遗人才队伍,推动“编织”产业发展,长滩镇探索“技能培训+非遗技艺传承”新模式,邀请编织非遗传承师、编织能人通过实施“传、帮、带”,以“免费培训、提升技艺”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上门培训、技术指导120多场,面对面、手把手讲解和教授手工藤编技术,有效提升长滩镇妇女的藤编技术水平。“在朱老师那里学成之后,我自己在家就能接到线上和线下订单,既能照看孩子,还能兼顾家庭,单单编织每月就有2000多元收入。”社区居民潘彩英说道。同时,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长滩镇组织小农户们利用庭院“方寸闲地”在农闲时进行手工编织,辐射带动周边15个村(社区)的群众增收致富,打通非遗传承“堵点”,串接编织产业链,聚成乡村振兴片,让“小产品”变“大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小梅(右一)教授妇女编织技术

传统编织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技艺,蕴含独特的文化艺术,是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长滩镇将继续做好编织技艺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工作,在创新、设计、研学、推广、生产、等方面下功夫,深入挖掘手工编织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探索“非遗+直播”“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发展模式,拓展“非遗+”新空间、新场景,打响“长滩手工编织”特色品牌,让手工编织产业与乡村振兴进一步融合,推动非遗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

▍图文来源:钦北长滩发布

▍图文整理:宣传和对外交流科

▍文中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做公益分享, 如有侵权,请联系文旅君署名或删除,电话:0777-2839841。

(钦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