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早有一天,我要把三门峡大坝炸掉!”

2003年渭河洪水爆发后,渭河某县县长说出了这样的话。

三门峡大坝对于河南、山东等地可谓是个壮举,可对于西安人民来说,它就是个定时炸弹。

当初修建这个大坝,本来是为了治理黄河水患的问题,如今它却成了万人嫌。

陕西15名人大代表更是联名请求,停止三门峡水电站发电。

原本利国利民的工程为何遭人痛恨?三门峡大坝真的该炸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三门峡大坝的诞生

黄河一直被称作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却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水患。

早在1935年,一位名叫李仪祉的水利专家,就向政府建言献策:

希望能在黄河中游修建水利枢纽,让黄河沿岸的百姓不再受苦。

然而当时的民国政府在考察后,觉得这个工程太大了,且当时国内战争不断,这件事便被搁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老蒋为了阻挡日军的进攻,更是下令炸毁花园口大坝,希望用黄河水冲走小鬼子。

然而他的做法不仅收效甚微,更是给下游百姓带来巨大灾难,庄稼颗粒无收,黄河决堤事件频发。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治理黄河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提上日程。

为了找到最佳方案,我们广泛听取专家意见,还请来苏联的水利工程师参谋,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4年,中苏联合考察团奔赴黄河流域,寻找最佳坝址。

他们发现,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的三门峡,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坚硬的花岗岩基础,为高坝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地基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统筹协调、一举多得;丰富的水力资源更是蕴藏巨大的发电潜力。

专家们一致认为,这里是建设大型水利枢纽的不二选择。

1957年,怀着"让黄河永远造福人民"的宏愿,建设者们挥锹动土,掀开了改造大自然的序幕。

百姓们得知此事后,修建大坝的热情空前高涨,也一起帮助施工。

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仅过了三年的时间,三门峡大坝就正式修建成功。

此时众人还沉浸在苏联专家编织的美梦中。

尽管为了大坝建设,70万父老乡亲告别世代居住的家园,背井离乡,迁往他处。

可众人觉得只要能治理水患一切都是值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门峡大坝的利弊

三门峡大坝建成后,其防洪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得到了大幅缓解,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了更多保障,人们可以更加安心地生活和生产。

大坝在防凌方面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华北地区冬春时节的凌汛灾害一直是当地民众的一大困扰。

而三门峡工程的建设,则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减轻了凌汛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与此同时,大坝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电站源源不断地输出电力,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能源支撑。

大坝还通过引水灌溉,让周边广大地区的农田得到充足水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此外,大坝拦沙效果显著,十年间拦截泥沙57亿吨,有效减少了下游河道的淤积,避免了决口改道等灾害。

河南、山东等地的庄稼迎来连年丰收,百姓们对这项工程的建设纷纷称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矛盾也开始显现。

当初为了修建水库,数十万人被迫搬迁,重新到异地安家。

原本修建水库的热情,早就被新生活面临的烦恼消耗殆尽。

不仅如此,水库中泥沙淤积问题也出乎预料地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水在流经潼关时的水位升高,渭河河口更是形成了拦门沙。

陕西的水患灾害,也随之增多,渭河一旦倒灌,西安这座古城就危在旦夕。

每到汛期的时候,西安的百姓都要提心吊胆的过日子。

大坝下游,土地盐碱化日益严重,不少农田受到损害,陕西百姓的怨声载道,甚至有人要求炸掉大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关政府注意到此事后,立即对这件事展开调查。

原来大坝设计时就存在缺陷,苏联专家没有考虑修建泄沙洞,也不愿听取中方的意见。这才造成了不少问题。

而2003年发生的渭河特大洪水,更是将矛盾推向了顶点。

这场洪水引发了陕豫两省的公开争执,让不少人开始纠结,三门峡大坝到底该不该废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决大坝凸显的问题

其实关于三门峡显现出来的问题,有关部门早就发现了。

他们想方设法,力求在发挥大坝效益的同时,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早在1962年,大坝就开始泄洪排沙,虽然牺牲了部分功能,但总算缓解了淤积问题。

到了60年代末,工程人员又在大坝底部炸开排沙洞,总算排出了不少泥沙,淤积速度也慢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一些新建的水利工程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浪底水库等项目的建成,分担了三门峡的蓄洪排沙任务,减轻了大坝的负担。

而通过加强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入库泥沙量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为了解决渭河流域的水患问题,国家投资上百亿元对渭河进行了大规模治理。

通过疏通河道、加固堤防等措施,让渭河的防洪能力提高,沿岸居民的安全有了更多保障。

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历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大型水利工程事关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必须慎之又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设计方案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切不可照搬外国经验。

即便是经过缜密论证的工程,在运行中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关键是要及时发现,勇于面对,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补救,尽最大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对我国无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既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可谓是一个利弊并存的典型案例。我们要以史为鉴,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好地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智慧结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1. 新华社客户端:《千年“害河”变“利河”,这一“重器”功不可没》-2024-9-112. 华商报:《2003渭南洪灾(组图)》-2003-9-173. 北京青年报:《人大代表欲叫停三门峡(图)》4. 民主与法制网:《三门峡水利枢纽存废之争——豫陕两地 50 年的“黄河官司”》-200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