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新能源车充电站收取高额“超时占用费”的现象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据蓝鲸新闻调查报道,部分消费者在充电站充电后,因超时未拔枪离开,被运营方按照高额标准收取了“占位费”,最高甚至达到每小时384元,这一现象被形象地称为“充电刺客”。

据了解,不同充电站点的“超时占用费”收费标准差异巨大。有的站点并不收取该费用,而有的站点则按照每分钟1元至6.4元不等的标准进行收费。例如,特斯拉的超充站在中国内地市场设置的“超时占用费”标准分为两档,一般每分钟为3.2元,若超充站无空闲车位时,每分钟最高可收取6.4元,且费用持续累加,上不封顶。这意味着,如果车主超时占用充电位,费用将迅速累积至惊人数字。

这一高额费用的收取引发了消费者的广泛质疑和不满。有车主反映,自己在充电完成后因故未能及时挪车,结果被收取了高额的占位费。尽管部分车主因首次占用或申诉成功而免除了费用,但高昂的收费标准仍让许多车主感到难以接受。

充电桩市场收费标准纷繁不一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加油站”在各大城市迅速铺开。然而,近期充电桩市场收费标准的多样性和不透明性引发了广大车主的关注和讨论。不同品牌、不同地点的充电桩收费标准差异显著,给车主带来了不少困扰。

记者调查发现,充电桩的收费标准因品牌、地区、充电模式及充电时段等多种因素而异。例如,国家电网电桥充电站普通快充模式下每度电收费1元,高速快充模式则上涨至1.3元,且会员用户还能享受充值返现等优惠。而特斯拉超级充电站则按每千瓦时0.98元收费,并且无需支付会员费。此外星星充电桩采取的是按小时计费的方式,不论快充还是慢充均统一为每小时1.5元。

然而市场上还有许多其他品牌的充电桩,它们的收费标准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充电桩按照电量计费,每度电价格从0.3元到1.6元不等,再加上不同时段的服务费,总费用波动较大。还有的充电桩则按时间计费,每小时或每分钟的收费标准也因品牌而异。更有甚者,一些充电桩还存在超时占位费的问题,费用高达每小时数百元,令车主直呼“充电刺客”。

这种收费标准的纷繁不一给车主带来了诸多不便。一位新能源汽车车主表示:“每次充电前都要先查清楚附近的充电桩收费标准,生怕一不小心就被高额费用‘坑’了。”他还表示,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出台统一的收费标准,让车主在充电时能够更加省心、放心。

对此业内专家指出,充电桩市场的收费标准不一主要是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行业规范缺失以及技术标准不统一等原因造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充电桩市场的监管力度,推动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另一方面,企业也应加强自律和合作,共同维护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同时,专家还建议车主在使用充电桩时多加注意和比较。首先,车主可以通过手机APP或官方网站查询附近的充电桩信息和收费标准;其次,车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选择合适的充电模式和时段;最后,车主在充电过程中应注意安全和稳定,避免发生意外情况。

律师呼吁充电桩企业加强提醒义务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扩展,充电桩作为重要的配套设施,其服务质量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日益凸显。近日,多位律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充电桩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应充分履行提醒义务,确保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明确了解各项费用标准和使用规则,从而有效避免“充电刺客”等纠纷事件的发生。

据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子龙律师介绍,虽然充电桩企业收取超时占位费等费用在法律层面并不违规,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无限制地提高收费标准或忽视对消费者的提醒义务。他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企业有义务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全面、准确的信息,并在服务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提醒和告知。

在充电桩领域,这一提醒义务尤为重要。由于不同品牌、不同地点的充电桩收费标准差异显著,且可能涉及多种费用项目(如电费、服务费、超时占位费等),消费者在充电前往往难以全面了解相关信息。因此,充电桩企业应通过明示标价、设置清晰易懂的提示牌或APP界面等方式,向消费者明确告知各项费用标准和使用规则。

此外律师还建议充电桩企业在消费者使用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提醒和确认。例如,在充电即将完成时,通过APP推送消息或现场语音提示等方式提醒消费者及时拔枪离开;对于可能产生高额费用的超时占位情况,企业应在用户初次使用时即进行明确告知,并在后续过程中持续提醒用户注意时间管理。

加强提醒义务不仅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还有助于规范充电桩市场的竞争秩序,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律师表示,希望充电桩企业能够积极响应这一呼吁,将提醒义务纳入日常运营的重要环节,为消费者提供更加透明、便捷、高效的充电服务。

律师也提醒广大车主,在使用充电桩时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认真阅读相关提示信息并遵守使用规则。遇到不明确或不合理的费用项目时,应及时向企业咨询或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