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天命如此,中国人只信人定胜天”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不养闲神”,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人对于“信仰”两字的完美理解。

中国人对神的信仰,从来不是一种封建迷信,而是基于自身得失而创造出的一种情感寄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是这样理解的,现在的中国人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条件是有多么的恶劣,只要中国人想,一切都可以做到。

如果还没有做到的,只能说你太天真了,我们已经在规划中了!

引黄入沙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有着中国第七大沙漠——“死亡之海”

库布奇沙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片沙漠长期干旱,在这里,别说是流淌的河流,就连一丁点儿小水洼都难得一见。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天天都得面对沙尘暴的“突然袭击”。

那沙尘暴一来,出门要是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回来准得变成一个“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谋求生路,不少人只能选择离开家乡,库布奇沙漠周边的地区人口就这样不断外流。

不过,内蒙古地区可不只是有库布奇沙漠这一个大难题,这里还一直受着黄河凌汛的困扰。

黄河凌汛时不时地就来一场大爆发,刚刚耕作的农田一时之间全被冲毁,房屋也在洪水的冲击下所剩无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应对这些影响当地居民生存的难题,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专家学者背着各种仪器设备,深入库布奇沙漠进行实地考察。

他们仔细地记录着这里的气候特点和环境结构,为日后的治理工作提供了最基础的数据理论支持。

1988年,民营企业亿利资源给这片土地带来了一丝希望,在专家的帮助下,他们从沙漠边缘开始,向沙漠种植防风固沙植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网格状柳条固沙法取得了成功,抗旱植物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但传统的种树、种草等治沙方法周期长不说,见效也慢得让人着急,根本解决不了眼前的紧迫问题。

1993年,专家脑袋里有了了一个全新的构想——“引黄入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不过这一想法刚一提出,就被那些国际上的专家们一致反对,他们觉得这方案没有任何的可行之处!

因为这个“引黄入沙”工程,其实就是调用黄河凌汛时期多余出来的洪水。

简单来说,就是黄河在冬季封河期间,由于河水结冰等原因,会出现一些河水淤积之类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些河水,如果不加以疏导,就可能会引发水患,影响河流两岸的居民生存。

现在,把这些洪水引入沙漠,既解决了黄河的凌汛问题,又能改善当地的沙漠环境。

在1999年,鄂尔多斯市政府开始认真规划这个,听起来像是特别疯狂的“引黄入沙”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不断地思考着各种可能性,寻找最佳施工位置?

内蒙古杭锦旗那也是下了血本,投入巨资建设引水闸、水渠等基础设施,这就像是一场豪赌,赌上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中央的补助下,后续建设也顺利完成,一个完整的引水入沙系统终于形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线开工

2004年,“引黄入沙”一期工程从杭锦旗正式开工,施工全长185公里,工期款项总投资高达3.6亿元。

在沙漠中施工,沙尘暴、高气温等极端天气随时都能让工程团队停工。

但是,工程团队迎难而上,采用了先进的防渗透技术,极大减少了施工过程中水分的流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数年的艰苦施工,终于在2010年,一期工程建成通水的那一刻,黄河之水历史性的涌入了沙漠腹地。

2011年,“引黄入沙”二期工程接续开工,这二期工程全长399公里,总投资总额高达8.7亿元。

工程团队采用了全新的技术,不仅提高了施工质量,还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隔五年之后,二期工程也顺利建成通水,两期工程加起来,内蒙古政府地方总投入超过9亿。

虽然着两期项目投资款项巨大,但是这钱花得值啊!因为他们正在实施一个“沙漠变绿洲”计划。

这个计划将黄河水引入了沙漠,利用洪水填充沙漠中的坑洼地带,一下子就解决了水源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组织当地居民大规模植树,慢慢地,一片片绿洲开始在沙漠中浮现出来。

还有就是建造淤地坝拦截黄河泥沙策略,这一招既防止了黄河泥沙倒灌,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近5亿立方米的黄河水,被引入了这片沙漠,这里发生了一场生态巨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黄河水的注入,库布奇沙漠中逐渐形成了一片面积达100平方千米的绿洲。

曾经,库布奇沙漠的生态环境恶劣到让人谈之色变,2005年的时候,植被覆盖率仅仅只有11%。

但是,黄河水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切,改善后的土壤结构,为植被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温床,渐渐地,沙漠开始披上了绿装。

到了2023年,库布奇沙漠的植被覆盖率竟已经飙升至53%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漠绿洲

这场生态巨变中,当地的居民们可是最大受益者,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他们的生活也发生了一个全新的变化。

土地变得肥沃了,养殖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农业和养殖业成为了他们增收的重要途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伴随农牧业的恢复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沙漠旅游开始兴起。

曾经让人避之不及的沙漠,如今却成为了旅游胜地,游客们被这片独特的沙漠绿洲所吸引,纷纷前来观光游玩。

他们在这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体验沙漠中的别样风情,沙漠中的湖泊,更是成为了游客们的打卡胜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漠旅游的兴起,不仅提升了当地居民的收入,还为这片沙漠带来了更多的人气和活力。

更让人惊喜的是,沙漠中竟然还出现了螃蟹、小龙虾等水产品。

如今,随着黄河水的引入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沙漠中的湖泊和湿地为这些水产品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养殖户们大胆尝试,在沙漠中养殖螃蟹和小龙虾,没想到竟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这些沙漠中的水产品,不仅味道鲜美,还成为了当地的特色美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与此同时,光伏发电站的建设和畜牧业的发展,也为当地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伏发电站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当地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清洁的能源。

库布奇沙漠治理的成功经验,同样也给其他沙漠提供了一个治理的思路,其中,毛乌素沙漠也实现了从沙漠到绿洲的华丽转变。

结语

回顾库布奇沙漠的治理历程,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中国人民有如此坚定的决心和勇气去治理沙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希望。

“引黄入沙”工程的成功,可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的胜利,它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座丰碑。

中国人民深知,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我们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我们才会不惜付出几十倍的代价去治理沙漠,去改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