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都在说北京十一学校简直成了大家的梦想之校。为啥?因为他们的开学典礼太给力了!不仅有奥运羽毛球银牌得主梁王组合来站台,还有潘展乐、张雨霏这些大咖发视频祝福,场面超级大。

说到这所学校,那可是公立教育界的翘楚,高考上线率高达93.8%,牛吧?但你可能以为这里的学生天天就只知道埋头苦读,互相攀比成绩?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他们上课没有固定的班主任和教室,全都是小班授课,一个班不超过25人,师资更是一流。哦对了,学生们上课还能带手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学校,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他们想学的课程,甚至自己安排课表。有超过200种课外兴趣班供选择,包括一些不常见的运动,如击剑、射箭、皮划艇和攀岩。学校的设施非常齐全,周末和假期也可以使用。

与其他学校不同,这里的校服有多种风格可供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搭配。食堂也有三层,如果愿意,学生还可以和校长一起吃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这所学校的教育方式让人感叹:素质教育终于实现了。然而,与其他地方的应试教育相比,这里的方式更加人性化和自由。过去,我可能会对此感到不满,但现在我明白,并非所有人都能享受到这样的教育。从大的方面来看,这是时代的无奈;从细节来看,这是一个家庭的无奈。

有位网友说,现在的学生家庭要么是土豪金主,要么是权贵背景。说白了,那种追求快乐自由和个性的教育模式,得有足够的银子和资源才能玩得起。对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应试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

记得衡水那地儿的家长跟一个教育专家的谈话不?专家问,是让孩子在监狱般的学校里苦读好,还是让他们周游世界开开眼界好?衡水的家长回了一句:“人性化教育、发挥个性,这道理谁都懂。但要是孩子考不上211或985,就得回家种田了,这就是现实。”

这番话让好多父母感同身受,也让我深思。所以,想对一些家长和孩子说几句:

01 应试教育和人性化教育。刘瑜老师曾在一次演讲中开玩笑说,她家孩子长大开个奶茶店就挺好,实在不行开个煎饼摊也成。

刘瑜教授的话听起来挺有道理的,但这事儿要是落到咱普通人身上就完全不一样了。有人直接点出来:刘教授,您一家都是高学历,孩子上的也是顶尖小学,您说您孩子将来可能就普普通通?

得了吧,对刘教授家来说,卖个奶茶、煎饼可能是体验生活的方式,但对咱这些普通家庭的孩子,那可能就是一辈子的事了。

我们总以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就像是左右手,随便挑一个就行。

其实哪有这么简单啊。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讲,搞素质教育门槛太高了,他们只能选择应试教育,希望孩子能有机会往上爬一爬。美国那边有个公立学校叫KIPP,意思就是“知识就是力量”。一开始的时候,穷孩子和富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老大了,但慢慢地穷孩子也能追上来。

原因是啥呢?KIPP就是搞应试教育的,那儿的孩子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考上大学。KIPP那种学习模式,跟衡水中学似的,规矩严得很,完全是军事化管理。

嘿,听我说啊,咱们的孩子们一大早七点半就得往学校赶,一直学到下午五点才放人。等他们回了家,还得继续啃书本到夜里。这种严格的教育方式,效果是杠杠的。

就拿美国的教育系统来说吧,这招真的挺管用,让那些贫困地区的小朋友们也有机会在社会上站稳脚跟,过上稳定又体面的生活。记得华坪女子高中的校长张桂梅说过,“大家都说题海战术不好,但对我们这儿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走出大山的唯一办法。”

谁不想给孩子们最好的教育呢?但老实说,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我们得认清一个事实:无论是专家推崇的个性化教育、快乐学习法,还是那些明星们喜欢的精英教育模式,这些都只适合少数人。

对于大多数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得跟着大部队走,努力学习,才能一路过关斩将,闯出一番天地。

02

说深山里的家长和城市高楼里的家长。有的人在山里仰望着高楼大厦,有的在高楼上看世界。不管是哪种人,其实都是在父母的支持下成长的。

我想给你讲两个人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在巴黎奥运会上夺得击剑冠军的香港选手江旻憓。

这个妹子,真是多才多艺到爆表!剑术、跆拳道、滑冰、跳芭蕾舞,样样在行,连弹钢琴都能上演出级别。而且呢,她还是学习上的大牛,斯坦福、人大、港中文大学一路读上去,这背景听着就吓人。

说到她的父母,那也是不一般的。妈妈是TVB的资深导师,爸爸则是有名的摄影师。从小,她就跟着父母在加拿大上学,从小学一直到中学,读的都是顶尖学校。她11岁才开始学剑术,之前可是各种兴趣班轮番上阵,溜冰、跳舞、打跆拳道、弹琴还有跑步,啥都尝试过。

她爸妈为了她,那是真金白银地砸钱啊,不断试错,到处找机会,给她搭建平台,最后让她站到了今天这个高度。

说另外一个人,知乎上的@三两清风。他家在贵州的一个山沟沟里,全家就靠卖烤串过日子。他爸卖了20年的烤串,天天一大早起来忙活,冬天晚上站几个小时,也就挣那么一点点。自己平时抠得不行,吃个馒头都得配榨菜,但对女儿学习的事,那是眼睛都不眨一下,买书啥的特别大方。

父亲一直坚信读书能够改变命运。在博主上大学的时候,有亲戚建议她父亲别浪费钱让她上学,直接嫁人得了。但父亲没吭声,还借了点钱,加上他床底下攒的零钱,都给了女儿当学费。后来博主毕业后,在武汉找了个好工作,父亲高兴得喝了好几杯酒,告诉她武汉挺好的,不用回来了,他们会去看她。五年后,博主把父母接到了武汉。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不管孩子从哪里来,我们都应该为那些支持他们追梦的父母点赞;二、每个家庭条件不同,教育方式也会不同。别拿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当然,如果家里条件允许,给孩子更多见识世界的机会是好事。但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是独特的,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最重要。

你可能是路边摆摊的,或者一个月挣个几千块,只能勉强让孩子上学,那些兴趣班、提升班什么的,想都不敢想。这样的日子会让人觉得寒酸吗?其实不会,你已经很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