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资阳濛溪河遗址发掘现场拍摄素材。全媒体记者 张建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在资阳濛溪河遗址发掘现场拍摄素材。全媒体记者 张建 摄

在资阳,巴蜀古韵流转,文脉深远,蕴藏着千年智慧的精髓。9月11日,“万千气象看四川”第三季度集中采访活动走进乐至县和安岳县,深入发掘资阳如何做好历史文化挖掘、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文旅深度融合的大文章。记者们纷纷表示,这一次的集中采访,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伴随着川剧资阳河的高亢唱腔,新人演员们以银龙翻飞的花枪、流云飘逸的水袖、柔韧有力的跟头,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川剧表演。走进乐至县文化艺术中心,一股青春与活力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些年轻的面孔,正以他们的汗水与努力,续写着乐至川剧传承的新篇章。

乐至是各地戏剧表演“大班”“名班”到重庆以及遂宁、南充等川东川北重镇的必经之路。自清光绪至民国年间,乐至逐渐形成了以地方命名的川剧资阳河流派,享有“无乐不成班”的美誉。川剧资阳河流派,是川剧四大流派中唯一一个以地名命名的流派,也是资阳响亮的一张文化名片。

然而,这一百年流派在当下却面临人才缺失的问题。“我们曾经做过统计,老一辈的乐至川剧演员在2026年、2027年大部分会退休,川剧的生存与发展亟须新鲜血液。”乐至县文化艺术中心主任李海东介绍,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该中心启动定向委培川剧人才工程计划,和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培养了23名川剧专业技术人才,今年他们已经全部圆满毕业,为川剧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这一创新措施的背后有着坚实的支撑。一方面,乐至县文化艺术中心是资阳市全市唯一、全省少有的编制充足、人员齐备、行当齐全的县级川剧专业创作演出单位,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财政支持基础;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这批定向培养的学生学费全免,每年还补助4000元生活费,学成后统一组织参加定向专业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

历经4年的培养,19名年龄符合要求的首批新人,即将正式成为乐至县文化艺术中心的专业演职人员。饰演文武生的专业委培生颜才钦便是其中一员。20岁的他在成都看了一场变脸吐火的演出,一下子被川剧吸引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来正好遇到乐至县文化艺术中心在招生,便报名考试进入中心。颜才钦告诉记者,自己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努力磨炼技艺,让更多的人能够体会到川剧的魅力,传承好发扬好川剧文化。

看过了热辣滚烫的川剧,采访团的下一站来到了神秘悠久的濛溪河遗址发掘现场,在这里揭示了巴蜀地区7万至5万年前的文明密码。濛溪河遗址被权威专家论证为“特殊、罕见、价值重大,具有世界性意义”。同时,还被评为2023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和2023年度川渝地区重要考古发现,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遗址发掘现场,骨器、植物种子、化石等文物密集出土,见证了历史的深度。据介绍,濛溪河遗址位于我市乐至县乐阳桥村,沱江支流濛溪河中上游。2021年9月,因洪水冲垮雁江区和乐至县交界的五一水坝及附近河岸,冲刷出部分乌木、动物化石等遗物,濛溪河遗址被发现。迄今为止,遗址已出土石器、动物化石及碎屑10.5万余件,另有数以万计的植物遗存和少量木器、骨器及其他遗存。此外,遗址中还发现人类用火、切割、刻划、琢制等痕迹。

经光释光初步系统测年,濛溪河遗址被确定为约7万至5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场所,这一时期正是现代人起源和扩散的关键节点。“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遗址中出土的丰富文物和象征性行为,充分证明了濛溪河古人行为的复杂性和能力的多样性。”濛溪河遗址发掘现场执行领队程应杰表示,这些发现对于理解7万到5万年前巴蜀地区古人类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濛溪河的历史,今年8月17日,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资阳市博物馆联合打造的资阳濛溪河遗址微型陈列室已正式开馆。展馆将濛溪河遗址的大量文物进行了分类概括,尽可能地陈列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此外,记者在采访现场获悉,濛溪河遗址博物馆已经在规划中,已被纳入2024年加快前期工作的省重点项目名单。

记者在现场发现,负责考古挖掘的还有一些是当地的村民。“以前这里叫黄沙坎,是五一水坝冲垮了才被发现的。”乐阳桥村村民何平安表示,自从遗址开始挖掘以来,他就一直参与其中,逐渐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文化自豪感。“这里挖掘出的是人类的历史,能够参与其中,我感到非常自豪。”何平安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骄傲。濛溪河遗址的发掘,不仅丰富了目前人类对古代文明的认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当地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这也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一环。

一路走来,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是资阳文化发展、传承和利用的生动缩影。在这里,古老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并蓄,共同推动着巴蜀文化的繁荣发展。


全媒体记者 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