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虾塘红树林生态工厂示范基地养殖的石斑鱼味美价高。

2018年以前,这里是连片虾塘,水面上无一树、下无寸草,短短6年功夫变成了“虾塘红树林生态工厂示范基地”。

9月6日,北海市铁山港东港区榄根作业区码头的红树林试验项目现场,广西海洋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研究员范航清头戴草帽,弯腰在红树林间的插管里拔拉着青蟹。“瞧,这些是我们5个月前投放的青蟹苗,现在每只都有半斤重了。”范航清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和喜悦。

这是范航清及其团队构建的“红树林—青蟹”养殖生态系统,不仅是科研的成果,更是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突破。范航清说:“科学养殖同样是一种保护,而且在保护的同时也能实现盈利。”

近年来,广西在红树林保护与修复领域书写了令人瞩目的新篇章。自2017年获得国家层面的特别关注以来,广西红树林面积稳步增长,生态质量也显著提升。2023年,全区红树林面积保有量首次突破15万亩大关。

“红树林—青蟹”养殖生态系统的实验之地,是北海市铁山港区红树林补植点。

1995年设立的北海市铁山港区,港口、桥梁、临港工业等建设规模巨大,难免占用大范围的红树林。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树林资源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颁布实施,铁山港一度成为舆论焦点。

9月初,记者在铁山港看到新种的红树林与天然林绵延连片、簇拥码头,成群的白鹭在林间翩跹起舞,好一派生态港口新图景。“我们补植红树林的比例是‘占一补五’,而且连同《条例》生效之前的旧账一起偿还。”广西铁山东岸码头有限公司负责人徐超说。

《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经批准砍伐的,应当依法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或者补种不少于砍伐面积和株数的红树林树木。

广西海洋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党委书记戴圣生解释,历史上由于造林资金投入标准太低,人工种植红树林的保存率往往在30%左右,所以需用三倍、五倍的补种面积来确保成活株数;同时履约中养护5年,验收时要求每亩保有120株,这相当于陆地上速丰林的密度了。“如此操作,补偿回来的红树林,面积和株数实际上都多倍于工程永久占用加上临时占用之和。”

在铁山港东岸码头的潮沟中,一排排桶一样粗的硬塑管,标准化规范化插在泥滩上,齐膝高的管筒直立滩面,半人高的红树站立管口,仿佛仪表堂堂的仪仗队。

“插管填土植树,目的是提升高程,缩短高潮位时红树林被淹没的时间,同时防止树苗被潮流冲走。”范航清介绍,选种的红树品种颇有讲究,只能是红海榄,长大时气生根会从树干向周边伸出,之后深扎入土,变粗变硬成为支柱根,以八爪鱼之势撑起树冠。这时管内的主根会逐渐退化消失,硬塑管就可以移除了。

范航清指着眼前这条狭长的滩涂说:“这条潮沟是潮汐形成的,涨潮时水深流急,属于红树林无法自然生长之地。在水深如许的海滩,如果种植成功并推广开来,华南沿海红树林面积可望增加10%以上。”

《条例》颁布施行之后,大量湿地改造成的虾塘鱼塘被依法清退。让红树林回归故里,也是生态修复的理想选择。

北海一个占地80多亩的“虾塘红树林生态工厂示范基地”,让记者眼界大开。

2018年以前,这里是连片虾塘,塘堤横七竖八,塑料黑膜包裹,水面无一树,水下无寸草。

短短6年功夫,此间面貌大变:水域大半长着红树林,水底还有海草;塘堤两侧绿树成荫、青草如茵;涨潮时海水涌入,退潮时水位自控;滨海湿地人工再造,鱼虾蟹半野生混养;动物种苗一方面科学投放,一方面借助涨潮自然补充;捕捞时抓大放小,收成年年有余。

示范基地主任谭凡民副研究员这样总结:与之前虾塘鱼塘传统养殖相比,这种仿自然半野生混养模式优势明显;单位产量略低,养殖成功率却高出30%以上;鱼虾蟹质量与野生相当,市场价值更胜一筹;全年只投喂少许饲料,成本大大节省;更重要的是,整个生态工厂尾水达标排放,生态研学和红树林碳汇的价值与日俱增。

广西海洋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还原创“活塞式开放插管为青蟹、章鱼、中华乌塘鳢等顶级群落提供红树林栖息穴”“利用青蟹啃食固着在红树林上的藤壶等甲壳类动物”“利用滨螺高效清除红树林上的淤泥、藻类和菌斑”等,这一系列动植物协同演化优化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整体再造、提升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原真功能,被自然资源部列入“2023年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创新适用技术推广名录(第一批)”。

2024年4月22—25日,联合国第二届十年区域海洋大会暨第十一届西太平洋国际海洋科学大会在泰国曼谷召开,项目负责人范航清获特邀与会,介绍来自中国广西的这些创新成果。

这套全新模式,被深圳市中禾红树林科技有限公司看中,大手笔在广西北海市、防城港市投资,分别租购365亩、417亩废弃养殖塘,还在福建莆田海西经济开发区洽购逾千亩废塘,与广西海洋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合作,在三地推广、复制、完善、提升“红树林生态工厂”。

面积365亩的那片养殖塘,位于北海市山口红树林保护区缓冲区外围。当地老渔民说,百年前,这里也是红树林生长地,后来成为晒盐的盐田,之后变成虾塘,最后有一部分还改造成红虫养殖池。近日,记者在现场看到,百年前的这片红树林滩涂,眼下一片荒芜,真正是“沧海桑田”!

养殖池一角却见嫩绿盎然,遮阳网下红树、半红树幼苗生机勃勃,它们似乎在无声地昭告:一个规模更大、品质更高、功能更全的“红树林蓝碳生态工厂”,三五年内将在这里展现更加诱人的魅力。(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曹丽媛 通讯员 杨晓佼 陈天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