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读“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在高中的历史课上,出自魏源的《海国图志》,意在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正所谓“以彼之道,还之彼身”。

闭关锁国、鸦片泛滥、民生凋敝、东亚病夫……,正是晚清时期给世人留下的鲜明而深刻的印象。纵观那时的世界格局,仿佛是个国家对清政府来说都称得上是“列强”,但实际的情况真是如此吗?鸦片战争后,全球范围内只有英国能真正称得上已经按下了工业化的“按钮”,那时的德国还被称为普鲁士王国,而清末的统治者们也曾寄希望于发动一场自救运动,并喊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只是这种改革仅仅停留在经济领域,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政治改革。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虽然是清廷在对外战争中的屡战屡败,但我们也应客观地看到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打下的工业化基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局、安庆军械所、汉阳钢铁厂、天津机器局等等这些隐约藏在我们记忆中的名字,实际在当时的亚洲也都处于较高的水平。

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清末的这场洋务运动,我们需要更全面地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并结合中国数千年积累下来的以儒家思想、农耕经济为主的底层逻辑,既要清楚地看到清政府的自身局限性,也要尽可能客观地分析洋务运动带来的积极意义,《晚清洋务运动始末》就是这样一本娓娓道来、冷静客观、言之有理的佳作。

实际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势力入侵的不断深入,清廷迫于形势,被动反应,在穷途末路之下,学习西方,开展图新变革。爱新觉罗·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在整个运动中,走出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洋务先锋人物,作品展示了在弱肉强食的变局之下,洋务派为维护国家权益与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自强抗争,以及为此饱受的苦痛与无奈。《晚清洋务运动始末》第一次全景展现了晚清洋务派在寻求国家自强运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艰难抗争,反思晚清洋务运动的成与败、得与失,解读洋务派的时代际遇,评价他们的功过是非,借此深化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限量10本 5折优惠79.8元39.9元

思想文化的摆渡者,在东西方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