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中国在豫湘桂战役失利的情况下,是如何挡住日军攻势的?
1942~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轴心国集团频频势利,并且逐渐丧失了战场主动权;而同盟国集团连战连捷,继而逐步掌握了对战场局势的控制力。1944年,苏军在东欧战场上进行了“十次斯大林突进”,而美军则在太平洋战场上以“跳岛战术”展开反攻。在同盟国优势兵力的打击下,德、日集团已是穷途末路。
但是,轴心国集团不甘就此失败。在亚洲战场上,身为轴心国成员的日本,为了挽救颓势,便进行了新一轮的政策调整。1943年9月,日本御前会议制定了“战争指导大纲”,这一军事计划,以“建立绝对国防圈”为中心,并提出要“继续向重庆方面施加压力”。依照该计划,日军于1944年实施了“一号作战”计划,企图控制豫、湘、桂地区,并打通中国大陆的交通线。
1944年4月,日军先集中约15万兵力,向河南等地发起了进攻。战役初期,中国由于准备不足而频频失利。河南战役,38个县市先后沦陷;长衡会战,长沙、衡阳相继失守,粤汉路北段为日军所夺;桂柳会战,桂林、柳州、南宁也接连落入日军之手。几场战斗之后,日本打通了与东南亚地区的陆路交通联系,而中国方面则一度丢失了大片国土。
不过,战争的最终结果,向来不是由短期胜败所决定的。在豫湘桂战役中,日军虽然一度控制了大片区域,在表面上达成了战略目标,但是却暴露了自身的诸多弱点与颓势。而中国虽然在豫湘桂战场上失利,但是却在其他战场上获胜,故而在宏观的战争形势上压制住了日军。因此对于中国而言,豫湘桂战役尽管在战术上失利,但却在战略上获胜。
第一,缅甸战场上,中国军队屡战屡胜,打通中印交通线
1943年下旬,驻印、驻缅的中国军队开始发起反攻。1944年3月,中国军队相继攻克孟关、瓦鲁班,缴获日军18师团关防大印,这在抗战时期前所未有。与此同时,驻守滇西的远征军也发起反攻。在中国军队的联合夹击下,日军在缅北、缅西的据点相继丢失。1944年底,中国军队取得了缅北滇西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打通了中印交通线。
缅甸地区的战役胜利后,中国收复了西南地区的大片国土,并解除了日军对大后方的责备威胁。与此同时,战役的胜利,也减轻了中国军队所面对的压力,便于中国腾出兵力,以向东发起反攻。除此之外,战役的胜利,还为外国援华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滇缅、中印交通线贯通后,援华物资数量大幅度提升,极大加强了中国的实力。
第二,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连战连捷,解放区迅速扩大
豫湘桂战役,牵制了大量的日军兵力,从而为其他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的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1944年,北方各敌后区展开持续的反攻作战,瓦解敌军,逐渐收复了失地。在这一年时间里,山东解放区歼灭日伪军近6万人,解放国土4万平方公里;晋冀鲁豫边区毙伤敌军4万人,收复国土6万多平方公里。晋察冀边区则收复村镇9000多个。
此时,日军既要应付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的攻势,又要应付中国军民的反攻,兵力被牵制在多个战场之上。与此同时,数年的战争,严重消耗了日本的国力,令日本左支右绌,力不从心。而日军为了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又先后投入了40~50万兵力,以及大量的物资,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作战。以上种种因素,均极大削弱了日军战斗力,从而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总的来说,二战后期,日军经过旷日持久的消耗,已经无力再战。湘西会战后,国民党军队也由防御转入进攻。此时,国共双方都拥有了战争主动权,并领导中国军民发起战略反攻,最终取得了战争胜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