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丁香学术
油脂类高热量食物摄入大幅增加,与之相应,肥胖患病率逐年攀升。预计到 2030 年,国内每十个人中有 6~7 人面临超重或肥胖困扰。减少油脂吸收,可以减少肥胖发生。长期以来,脂肪通过肠壁的吸收被认为依赖于被动扩散,吸收效率主要受肠道吸收表面积、膜两侧浓度差等因素的影响,是器官自主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是否还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尚不清楚。
2024 年 9 月 11 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王计秋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杂志以长论文(Article)的形式发表了一项成果(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929-5),研究发现:肠道油脂吸收受到大脑的直接调控;当这条「脑肠轴」通道受到抑制时,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变短,导致吸收表面积缩小、肠道油脂吸收减少。此外还发现,葛根素(源于葛根)可抑制此「脑肠轴」的一群特定神经元,实现排油减肥。杂志同期配发「nature briefing」简报予以重点述评。
一百六十多年前,Bernard C 发现小肠是脂肪吸收的主要部位。事实上,脊椎动物的小肠组织已演化成为一个复杂的吸收系统:延长的肠腔管道上覆盖着指状「绒毛」结构,「绒毛」顶端刷状缘又发出「微绒毛」突起,这些结构共同将肠道营养吸收的表面积扩展百余倍。明确大脑是否、如何与肠道对话以调节脂肪吸收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揭示这些机制可能会为肥胖防治提供新策略。
大脑通过迷走神经与肠道进行双向交流。在哺乳动物中,位于脑干的迷走神经运动背核(DMV)中的不同神经元向胃肠道的多个节段发出投射。研究人员首先发现迷走神经在调控脂肪吸收中发挥关键作用。他们使用「化学遗传学」的方法来操纵向小鼠肠道不同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投射的 DMV 神经元亚群的活性;令人意外的是,只有抑制投射到空肠(而非投射到其他肠道区段)的 DMV 神经元显著减少了脂肪吸收,实现减重。电镜结果显示,抑制此「DMV— 迷走神经 — 空肠」通路缩短了空肠中的微绒毛长度。「中枢神经长距离调控肠道微绒毛长度」这一生理现象未曾被报道过。
为鉴定靶向此「脑肠轴」的潜在药物,研究人员利用小鼠 DMV 离体脑片筛选了一系列可以抑制神经元活性的天然化合物。结果发现,葛根素,一种从古老中药葛根提取的化合物,凸显出是具有潜力的候选药物。之后,将葛根素改造为一个可以钓取结合蛋白的「鱼钩」,又筛选多 500 多个潜在的候选蛋白,最终明确葛根素可与含有 α1 亚基的抑制性 GABAAR 受体结合。当在小鼠迷走神经元突变 α1 亚基后,这些小鼠丧失了对葛根素的反应性,不再表现出微绒毛缩短、体重减轻的表型。进一步使用冷冻电镜清晰揭示了葛根素与 GABAAR 受体结合的精细结构与作用模式。
目前临床上治疗肥胖最为有效的方法是胃大部切除或肠绕道手术,通过减少胃肠吸收表面积达到减少营养吸收的目的。该项研究显示,缩短空肠微绒毛的长度同样可以达到减少肠道吸收表面积的效果,从而限制脂肪的吸收效率,有望降低未来对减肥手术的需求。
全球唯一的非处方减肥药「奥利司他」通过阻止脂肪酶分解脂质分子从而减少了脂肪吸收,但偶尔会导致肝损伤等副作用。与奥利司他不同,研究过程中未发现靶向「脑肠轴」通路的葛根素存在此类不良反应,因此该研究可能提供一种更安全的药物替代方案。当然,未来还需要临床研究来明确葛根素在人体的治疗效果和潜在副作用。
图 1. 脑干部位的迷走神经运动背核(DMV)可以长程支配空肠微绒毛(microvilli)的长度;当通过中药单体葛根素(Pue)或化学遗传(hM4D(Gi))抑制 DMV 神经元后,小肠绒毛长度变短,油脂吸收能力减少,实现减肥效果。
创刊与 1869 年的《自然》(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期刊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权威及最有名望的学术期刊之一。在众多科学研究领域中,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是往往在《自然》中以长论文的形式发表的,对于当期最具有原创性的论文通常以 「nature briefing」 简报予以突出介绍(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4-02932-2)。
亚利桑那大学 Frank Duca 评论到 「The authors demonstrate an extremely novel brain–gut signal that regulates fat absorption in the intestine, opening up many new research avenues(作者发现了一个极其新颖的「脑肠轴」通路,可调节肠道中的脂肪吸收,这为未来研究开辟了很多方向)」。
该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上海市科委/教委等项目的资助,以及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等平台中心的支持。据悉,该工作得到多个国内外多个科研团队的合作支持,张春雷博士、戎伟芳教授、南发俊研究员、张兵副研究员、杨秀娜副研究员、饶子和院士、宁光院士等作者做出重要贡献。马欣然研究员、沈伟研究员、胡霁教授、占成教授、束刚教授、徐宁龙研究员、R. Piskorowski 教授、曾艺研究员等先后为该工作提供建议或实验材料,Chi-Chung Hui(许志忠)教授为论文修订提供重要建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吕茜茜、薛文志、刘瑞欣、马勤耘,英国剑桥 MRC V. Kasaragod,以及上海科技大学孙珊为该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王计秋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王计秋课题组欢迎有志于肥胖病因学研究的优秀博士后加入(wangjq@shsmu.edu.cn)。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如需代发文章宣传、新闻稿、招聘等;或有生物学相关专业背景,有意愿应聘兼职作者的老师,请后台回复【学术】添加小编
转载须知
【非原创文章】本文著作权归文章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作者的允许禁止转载,作者拥有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