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乐 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

拆东墙补西墙的打法,

前提是有墙可拆!

自如,坐不住了。

不是留不留在格力的王自如,而是租不租房子的自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内地这端,批量强制解约的风波还闹得沸沸扬扬,但中国香港、英国等地,已经上线了自如新推出的国际租房平台。

据悉,5月开始,长租公寓运营商自如宣布“出海”。

其宣称开启国际化租房业务,其已在自如APP、微信小程序等平台上线“自如比邻ZABIT”(以下简称ZABIT),主要为中国香港、英国等地的中国留学生提供租房服务。

也同样是在5月,有平台关注到自如出现“密集解约”的情况,称部分业主收到了“解约”通知,这也让部分租客在租期未满的情况下被迫进行解约换租。

随后的100多天中,关于自如解约或自如出海的事情,就如泥牛入海,都没了什么消息。

据2022年4月贝壳在收购圣都家装时披露的自如业绩显示,2019—2021年,自如的收入分别为3.09亿元、1.28亿元和1.58亿元。

自如在这几年的经营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2021年1月,自如正式推出了“增益租”新模式,将业主手中的房源真正视为资产去管理、运作和增收。

自如董事长、CEO熊林将其视为从“二房东”向资产管理者身份转变的关键。

但模式的转变,似乎依然是升级版的二房东,而且有点左右为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前,据观察者网报道,有自如管家对房东直言,这几年北京公司裁员特别严重,导致很多人选择离开了北京,直接导致北京租房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现状。

同时,该工作人员表示,“咱们是21年开始合作的,合作这两年相信您把房子交给我们,您这边也非常的省心,感谢您一路以来的信任。”

换言之,裁员是一个问题,租客们的去留是一个问题,业主们也未必不遭遇问题。

自如频繁解约的主要原因何在呢?为什么自如宁可赔付违约金,也要解约?

自如出海首先选择中国香港和英国伦敦,又是何种盘算?

“增益租”新模式能改变自如的尴尬吗?

中国房屋租赁业务,又该向何处去?

对此,《商学院》杂志记者王雅迪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解约没了消息、出海没了音讯,或许是说明100日内,自如并没有能执行原计划,都搁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拆东墙补西墙的打法,前提是有墙可拆。

同时,在国内租房业务哑铃化的同时,自如想国内国外同时举哑铃

但包租婆的根本没变。

先看国内,自如频繁解约,或许是为了优化合约结构。

这是当年野蛮生长过程中过度开发房源而带来的结构性阵痛,如和房东、租客之间的价格和成本之间的根本性矛盾。

自如想通过强制解约、赔付违约金,来实现壮士断腕和租赁体系的结构重组。

所以,宁愿赔钱也要解约,只是获得赔偿的租客们,也失去了信任,未来还会选择自如吗?

这就是一个没有办法时,宁愿拆墙也要喘口气的求生打法。

再看国外,香港、伦敦作为开拓新市场的起点,通过伦敦来尝试全面国际化方向,通过香港则尝试地缘经济的逐步延伸形态。

同时,这种国际化,也可以为处在瓶颈中的自如带来新的市场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择此刻出海,是自如模式在国内市场暂时难有发展的一种无奈选择。

毕竟,目前国内整体租房市场并没有太多变化,整个供需结构也没实质性变化,依然是热点地段、热点人群供不应求,冷门地段、特定人群需求难以满足,类似于哑铃型格局。

这种矛盾,仅仅靠租房平台通过互联网来实现扁平化和长尾,仅仅能通过打破信息不对称而撮合更多一些供需,却无法根本上上解决哑铃型状态。

租赁平台只能通过管家来增加一些增值服务,获得更多盈收场景,但也同步增加了运营成本。

回归到自如模式,尽管换了花样,依然很难举起国内的“哑铃”。

“增益租”新模式事实上和当年租房平台以房屋房源作为金融产品,让租赁双方入局的方式,并没太多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吸取此前平台的暴雷教训,将金融投资模式调整为理财保险形态,加大安全系数。

但如果整体营收模型无法达成,依然有可能会造成资金链压力乃至断链暴雷。

政策层面来看,今年一季度,中央层面的住房租赁政策“住房租赁金融17条”正式发布。

以自如为代表的租房平台而言,其实更需要小心谨慎,这或许也是其出海的另一个动因。

毕竟,保障消费者权益的监管,会让租房平台的违规操作难度更大。

只能,真正沉下心来做租赁服务,而不是借租赁为载体、行高风险金融冒险之实。

但目前的模式难以改变什么,于是出海去寻找增量市场,来以空间换时间,成了一种不得已而为之。

只是,自如出海,依然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