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我33岁。和阿扎、韩书力老师合作完成的大型历史画《金瓶掣签》,画的是1995年在大昭寺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前通过金瓶掣签仪式选出十一世班禅的佛门盛事,表现了中央代表、高僧大德、各界领导、各派僧众、各地群众等一百四十多个形象。温暖祥和的色调来自韩老师的设计,铿锵有力的僧众出自阿扎的手笔。在构思阶段,我们三位画家经过多次讨论,定下了打破焦点透视局限,采用中西合璧的语言风格。是敦煌“西方净土变”式的平面装饰与肖像写实的结合,尝试将东方气派和西藏神韵融汇到画面中。

20世纪90年代,我开始自学油画不久,由我执笔的素描稿依然是国画工笔画稿的方式,正好契合了这幅画的造型要求。主要人物的位置经历了最多的剪贴修改。一百多人都有生活原型,个性有别,特征鲜明。我们三人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寻访西藏各地,分别拜望参加了金瓶掣签的高僧大德和各级领导,根据画面的角度光线摆模特拍照,获得了大量清晰的一手资料。为了更好地表达佛门盛事的主题,放大了佛像的比例。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是画面中最大的形象。大师那年五岁。漂亮健康聪慧自信,已经显出气度不凡。在佛像前是十世班禅大师的画像,表达了生命轮回果位相续的寓意。佛像下面三位中央代表:罗干、叶小文、江村罗布。左侧是各地区各教派的活佛与高僧。右侧是各级政府领导。

在西藏那些年,我自学油画,为了彻底把油画学明白,我是沿着油画史发展脉络来学习的,同时伴随不同时代的技法实践,材料和作画程序也跟着不同时代的大师在变化。那段时间,我学习文艺复兴早期和带有丹培拉成分的“提白罩染”技法,恰逢得到机会创作具有东方绘画特点的《金瓶掣签》,这样的油画风格与平面装饰的画面追求无缝对接。从局部中可以看出丹培拉油画的显著特点,整个画面都没有画得太厚的部分。充分利用预先刮好的土黄色有色底子,统一的色调更便于控制画面。

我当时有近一年时间就住在大画室里,冬天很冷,寒夜的北风刮进铝合金窗户的缝隙,如喊似嚎。因为参与创作这幅大画,从此有了豪情和勇气。再多的人也敢画,再大的画面也不畏惧。从此开始了我画大创作的经历,一张接一张的大画一发不可收。感谢这幅大画成为我走上大型主题创作的良好开端。

文/于小冬

作品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小红书@于小冬

画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小冬,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油画艺委会和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1963年出生于沈阳,198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曾在西藏工作十三年,六次入选全国美展,两次获全国美展铜奖和优秀作品奖,四次入选“北京国际双年展”,六次获天津美展一等奖,六次国际交流展,十余次参加国家级大型美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以及青海、西藏等美术馆收藏。

出版:《西藏绘画风格史》《藏传佛教绘画史》《于小冬三堂课》《于小冬讲速写》《于小冬讲速写十周年纪念版》《于小冬绘画作品集》《于小冬素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