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在袁世凯在的时候还算是一个名义上统一的集体,这些北洋的元老们都是从小站练兵起家的,大家同甘共苦,从默默无闻的小兵发展成了闻名全国的将领。

所以这些最初的北洋第一代元老们之间都是有感情的,很少会走到兵戎相见的地步,真要打起来也不会有很大的伤亡,段祺瑞打张勋,曹锟张作霖赶走段祺瑞,其实就几百人伤亡,但北洋军阀二代们可就不一样了。

他们没有北洋一代们的感情基础,眼里只有你死我活的利益之争,在直奉大战期间,双方伤亡数十万人,但张作霖和吴佩孚为何只敢在郊外打呢?其实与李鸿章签署的《辛丑条约》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保障外国人的安全

在张作霖和吴佩孚正式开打之前,列强们就多次表达了意图,分好了阵营,日本当然是支持张作霖,还给他支援了很多的武器军火。

英美等国支持的是吴佩孚,西方国家的媒体不止一次的夸赞吴佩孚,说他是当代民国军人的楷模,而直系势力是北洋嫡系,有深厚的实力,这也是英美国家看重的。

列强们从来都是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暗地里为了利益与直奉双方互相勾结,明面上却还要联合起来给北洋政府施压,要他们保障各国在华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因为驻华的外国使馆还要面对国内的压力,如果不保护好本国人,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撤职,离开这个遍地财富随便捞的国度。

为了保住自身的利益,列强的使者们拿出了一份清末时候李鸿章签署的《辛丑条约》,要北洋政府按条约内容执行,不能在京津地区驻兵。

不能破坏铁路和交通要道,在天津沿岸不能动武,在京津两地的城内不能动武,张作霖和吴佩孚也无奈,双方都集结好了大军,只能在郊外开始打,还得注意子弹不能打到外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佩孚离死亡只有0.1公分

战争刚一开始就陷入了焦灼,因为双方都是有备而来,而且一个雄踞东北,一个打遍中原,都是能征善战的部队,但这只是刚开始,随着战事推进,双方的底蕴和军事素养就会形成明显差距。

吴佩孚把总部设到了直系的大本营保定,可以居中调度直系军队,而张作霖则选择了天津郊区的军粮城,这里远离市区又交通便利,可以随时得到东北老家的援军。

张作霖在战前得到了日本的支援,有坦克大炮等重型武器,还有飞机配合作战。吴佩孚也不落下风,出动飞机轰炸张作霖的指挥部,还有几艘军舰想从海上炮轰张作霖的部队,但因有《辛丑条约》的规定,不能在天津沿海地区动武,最终没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佩孚带兵有一套,常常带头冲锋,所以让部下们死心塌地的追随,但这也是有风险的,在此次的战争中,他就被打掉了军帽,离死亡只有0.1公分,而他旁边的副官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当场身亡。

吴佩孚靠着出神入化的战术,前后迂回让张作霖的部队找不准他的位置,后来绕到了张作霖部的背后,从背后突袭,击溃了作战的奉军。

奉军那边打的也很吃力,有一个师承受不住压力直接投降,其他的部队也纷纷撤退,导致奉军最终失败,而这些奉军的绿林好汉们深知一个道理,留得青山在,下次打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免我职,想的美!

第一次直奉大战最终以张作霖退回东北而结束,此战过后吴佩孚的声望也达到了顶峰,而此时列强们也出来干预,主要是日本最为积极。

他们出面调停双方的斗争,说打成这样就行了,日本担心战火烧到东北会影响他们下一步的计划,所以刚分出胜负就被强行调停了。

对于这样的结果,张作霖自然不服气,他放出狠话,要不是日本拦着,早就灭掉吴佩孚了,吴佩孚也不满意,留下这个张作霖这个祸害始终寝食难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作霖被赶回了东北,北洋政府就由直系一派说了算了,在吴佩孚的干预下,总统徐世昌下令免除了张作霖的所有官方职务,还派出了官员想要接管东北。

对于这样的安排,回到大本营的张作霖不屑一笑“要免我职,想的美”,经过一番准备,张作霖宣布东三省脱离北洋政府统治,独立自治。

这次的直奉大战期间,双方投入的兵力多达数十万,而且是海陆空全方位作战,但张作霖和吴佩孚因为李鸿章签署的辛丑条约限制了发挥,只能在郊外作战,如果没有这些限制,说不准是谁胜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