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紫牛新闻

随着时代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我们无法忽视的重要议题,它关乎每一位孩子的幸福成长,也牵动着家庭的和谐安宁。由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润心成长”江苏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融媒行动正在广泛开展中。少年志融媒平台走进全国第一个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由政府职能部门投入专项资金向有关个人和社群提供社会公益性服务的专业性心理援助机构——陶老师工作站(以下简称“陶站”),推出“美丽心灵”——陶老师工作站教育人物系列报道,呈现陶老师工作站的生动事迹,分享他们宝贵的教育智慧和实践心得。这一期,南京市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讲师、陶老师工作站(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热线培训师及督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陈真真,接受了记者采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事——

“我想做那个撑伞的人”

“年少时我就憧憬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虽然那时咨询师还是个冷门职业,但我总幻想着退休后能有一个小小的心理咨询室,最好是开在位于高校的家中,然后与学生们一起度过漫漫余生……”在《中小学生心理援助热线工作手册》一书的序言中,陈真真如此回顾年少时的梦。“读小学时,一位亲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时社会上对心理学和抑郁症的认知非常有限,直到我再长大一些,才知道他当时得的是抑郁症。”因为抑郁症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而离世的亲人,给陈真真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南京市金陵中学读高中时,学校要求学生自主研究课题并撰写报告,她出于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选择了研究与抑郁症相关的课题。此后,无论是大学所有志愿都填了心理学专业,还是研究生毕业后坚定地寻找心理咨询相关的工作,陈真真都“一门心思直奔心理学而去”。最终,她如愿以偿地成为“96111”陶老师热线的一名专职热线咨询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特别想做那个为孩子们撑伞的人。”带着一腔热血,带着还未处理好的不安和无法预测的未知,陶老师热线的电话铃响了。“我感觉自己的舌头在打结。但是内心再慌乱,也要在来电者面前努力稳住阵脚。”第一次接线时,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来电者,陈真真特别使劲地建立关系“宣告”自己的存在,生怕对方也同样感觉抓不住她。后来,在同事和督导的帮助下,她从最初的忐忑逐渐走向稳定,咨询技能也不断提高。“我时常告诫自己每个来电者都是独特的个体,不能仗着经验做咨询,要始终保持‘新手’的谦逊和谨慎,对来电者保持好奇和开放。”陶老师热线是24小时不间断的热线,夜间经常会遇到情绪崩溃的来电者或是突发的危机。一天凌晨两点,陈真真接到一个男生的来电,说自己的一位网友好友表示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后便失联了,男生焦急万分地寻求帮助,但他对好友的真实信息了解甚少。陈真真迅速启动危机干预工作,一边安抚男生的情绪,一边与危机干预团队等多方资源携手,经过3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确认孩子的安全,而此时已经是5点48分。而这只是她无数个夜班中平常的一天。12年来,陈真真共接待热线咨询6000余例。

感动——

一本热线“工具书”,一张手绘贺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11月,陈真真的合著《中小学生心理援助热线工作手册》正式出版。“你们接电话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接线流程可参考?”“电话那头突然有其他声音打断了咨询,我该怎么办?”……回想自己在“新手咨询员”时期遇到的问题,陈真真由衷地希望这本“工具书”能够帮助新手咨询员们,顺利地度过适应期。“感触最深的是一位山东广饶的老师,他致力于在当地组建一个未成年人心理援助机构,在没有资金、缺乏人手的情况下,凭着一腔热情集齐了一支队伍,又因队伍缺少经验和专业性,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多方打听,最终向陶站发来求助。”陈真真说,近年来未成年人热线咨询需求增加,很多省市开始建设自己的热线平台,很多地区的这一步走得很艰难,前来工作站交流学习的机构众多。为了将陶站30年的建站以及热线咨询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她编写了这本工作手册,带着它奔波在全国各地做热线培训,将陶站的先行经验分享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面询工作中,也有一个初中生来访者(指来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的人)让陈真真印象深刻。她成绩优异,自我要求高,因为学业压力被诊断出焦虑和抑郁,休学后复学失败,与家人关系紧张。在陈真真的咨询帮助下,孩子和家人共同努力调整情绪,改善关系,最终逐渐恢复学业。适逢元宵节,她还为陈真真送来一张精心手绘着小兔子和爱心的感谢贺卡,最后还附上了对全体陶站志愿者的认可:“新的一年里,我祝您的事业更上一层楼,祝陶老师工作站越办越好!陶老师工作站无数志愿者老师的无私奉献,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公益机构。”直至今日,陈真真依然珍藏着这张贺卡。

谈及对自己的期待,陈真真希望自己能够像陶站创始人之一的陶勑恒教授“无限靠近”。“陶勑恒老师作为一个咨询经验尤为丰富的督导师,依然愿意花大量的时间真的去读懂你、理解你、靠近你,给你很多的支持和关怀。那种发自内心的对人的关注和关心,是非常动人的。”她期待着,能始终如一地把自己放在和来访者平等的位置上,用足够的耐心和真诚去看见来访者,与他一起撑起那把雨中的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贺东婷

受访者供图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