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的11月11日,这一天还没成为光棍节,当然也没有成为购物节。这一天对于亚洲人来说,也只是普通的一天,朝堂局势变幻,对于人们的影响有限,还是得为吃饱穿暖活下去奔波在努力的路上。

但对于欧洲人来,这一天意义非凡,因为这一天,德国人终于同意停战,协约国代表福煦在法国东北部一个车站里停靠的列车车厢里和德国代表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标志着一战的结束。

对于欧洲人来说,这个消息无异于上帝的福音,拯救他们于战争的水火。一战前后共计四年时间,交战的双方阵营总计投入六千多万的兵力,阵亡人数超过一千多万,平民人数伤亡超过六百多万。

这一连串冰冷的数字背后,是难以想象的惨烈,欧洲本来人数就不多,经过几年的消耗,人们对于战争普遍苦不堪言,所以战争的结束让欧洲人喜大普奔,但当时的中国在听闻这个消息以后,兴奋程度丝毫不亚于欧洲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当时中国也参加了一战,而且选择了协约国一方,所以停战以后,也可享受战胜国的待遇,那时候的北京街头,只要你说一句我们是战胜国,就可以和别人成为好朋友。北洋政府为了庆祝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举行了很多的庆祝活动,有以下几种。

第一、放假。北京的各大高校都按照统一安排,给学生们放了假,然后在大型广场集会,各大高校的知名学者教授在公开场合演讲,言语中满满的都是对未来的希望和对封建旧社会的批判。

年轻的学生们在台上拼命的鼓掌,恨不能去战场上杀敌立功,以表达心中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任何一个时代的青年人都是最容易接受新思想的人,也是最容易被情绪感染的,北洋政府给学生们放假让他们能有时间去感受胜利带来的喜悦,可以增加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自身使命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游行。其实也不用刻意的组织,各界的人们在听闻这一消息以后就自发的庆祝,北洋政府也只是顺水推舟,把街道场所等公共场合装饰一番,营造出一种盛大节日的氛围。

后来又决定举行全城人民游行活动,每人提着一盏小灯,星星点点的灯火汇聚成了千万条火龙,在古老的京城大街小巷里涌动,像是巨龙身上流动的血液,更是人们对于这个饱受苦难国家的祈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阅兵。在全国沸腾的大好情况下,北洋政府决定在紫禁城内举行阅兵仪式,此举是为了向外界和国人显示军队的实力,让人们知道胜利的底气来自哪里。

这当然是自欺欺人,当初中国参加一战只是派遣了十几万劳工,段祺瑞的军队在国内磨蹭的时候战争就结束了。但对于人们来说,只要有个胜利的结果就行了,过程并不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万千庆祝胜利的声音中,段祺瑞的声音显得格外的欣喜,逢人就炫耀胜利,这又是为何?

首先是因为赌注大,几乎可以说是付出了段祺瑞的全部心血,他为了能顺利的推动参加一战,不仅和几任总统闹翻,还到处安抚北洋军阀,还要独自面对国内质疑的声音。

最后虽然顺利的参加了一战,但这件事和段祺瑞的政治生涯划上了等号,只要中国战败,段祺瑞肯定要被当作头号祸首,被推出来治罪以平民愤。

要多大收获,就得有多少的付出,无人得知在等待战果的日子里段祺瑞遭受了怎样的煎熬,但可以从此时的喜悦中窥见他当时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因为收获大。段祺瑞不是一个鲁莽的赌徒,他参战是经过了仔细的考量,而且能舍弃对德国的迷信崇拜,转而支持协约国,就可以看出他的冷静。

此番获胜,除了可以获得国内民众的赞誉,让他的声望再上一个台阶,更可以获得实打实的利益,这里的利益,既有日本许诺他参战的回报,还可以作为战胜国去瓜分战后利益的分配,哪怕只是喝一口汤,而这些回报都可以发展他的势力,巩固他的地位和权力。

最后因为民族情感。段祺瑞等北洋军阀,发迹于清末的小站练兵,亲身经历了清朝的灭亡,见证了国家和民族被列强的蹂躏,饱受战败的屈辱,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一次胜利,段祺瑞等人心里肯定是五味杂陈,万千思绪都汇成了最开心的语言,高兴的像个几十岁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个在欧洲车厢里签署的停战协定,让段祺瑞欣喜,让举国沸腾,在接近庆祝尾声的时候,北洋政府也接到了列强邀请参与巴黎和会,谈判如何瓜分胜利果实。国内对此期望很高,参与谈判的代表们心中却很苦涩,没有实力的国际谈判,注定只能被动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