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时节,天高气爽,皓月圆亮,果饼飘香,到处有"人月双圆"的祝福和温馨祥和的节日气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中秋节的嘉庆气氛,仍借助一系列应时祥物而营造出的,诸如: 月宫纸、月宫人、子孙藕、和合莲、荷花瓣瓜、团圆酒、小摆设、塔香、塔灯、观音灯、月饼、芋艿、兔儿爷、月亮菜等。

《吴郡岁华纪丽》卷8载:

吴俗中秋,人家各设炉香灯烛,供养太阴,纸肆市月光纸,绘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极工致。金碧璀璨,为缦亭彩幄,广寒清虚之府,谓之月宫纸。又以纸绢为神,具冠带,列素娥于饼上,谓之月宫人。取藕之生枝者,谓之子孙藕;莲之不空房者,谓之和合莲;瓜之大者,细镂如女墙,谓之荷花瓣瓜。……士女围饮,谓之团圆酒。……豪家门首,供列小摆设于几案。凡盘台桌,卤簿仪仗,博具乐器,一切人间应用之物,无不缩至径寸,精巧异常,盈千累百件,无不称之。

上述各物,或为俗信物品,或为应时食物,或为奇巧玩物,无不成为节中的祥物。

烧塔灯、烧塔香也是中秋的节俗。塔灯用瓦叠成浮屠,四围燃灯,或在瓦塔内聚柴点燃,使塔身烧得通红。而塔香系以线香编捆而成,层叠数级,外围饰以红绿纸花。塔香有插入香斗内的,又称作"斗香"。吴曼云《江乡节物词》有"心字烧残几寸灰,灵香上请月轮开"句,可见烧塔燃香本为祈月常圆。

中秋节的食物也多有吉祥的涵义。月饼因形象团圆,取人月双圆之意。芋艿,谐音为"遇",以表相逢团聚。在海州,女婿在八月十六要到岳父家翻动赏月时吃剩的芋头皮和果壳,以兆夫妻恩爱,多生子女。妇女拜月,祭供嫦娥,所用果品亦各有说法,如石榴谓之"开口笑",柿子为"世代有子",苹果称"平安之果",香藕因丝丝相连表团圆和美、永不分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嫦娥

中秋月夜妇女有"摸秋"之俗,即到人家瓜田菜园去偷摘果蔬,以讨吉利。汉族妇女以偷得瓜回为得子之兆。湖南侗族称所偷之菜为"月亮菜",摘回大瓜和鲜毛豆,象征小孩肥壮、康健。小伙子亦有偷月亮菜的,则是希望仙女赐予幸福和爱情。

北方儿童中秋有供玩兔儿爷的风俗。兔儿爷用陶、土、糖等制作,涂以粉彩,做成兔头人身之像,多披袍穿甲,坐狮骑虎。清蒋士铨《兔儿爷》诗中有"居然人身兔斯首,士家工商无不有"、"持钱入市儿喧哗,担头争买兔儿爷"之句,可见一时之盛。传说兔、蟾在月中捣制仙药,它们自身当然也就是仙物了。因此,兔儿爷不仅是应时的儿童玩物,也是与中秋祭月主题相关的一种祥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兔儿爷

乞子祥物

求子祈嗣是人生礼俗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类型,它涉及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宗教观念、巫术法则及各种神秘信仰,在人口增衍的追求中,表达出对生命及生命延续的期盼。求子祈嗣的目标借助某些物象或事象而展现,并始终充满着吉祥的气息。求子祥物的构成分自然物和人工物两个主要支系,另有部分身之物,使用中均伴有文化观念、社会风尚及个人情感的因素,使它们的物性同人性并合,并建构起由物及人的文化逻辑。

粮食、果实常作为乞子物见之于民间风俗。在吴地,人们把谷穗挂于新人的床檐,称作"生子谷"或"结子谷",以稻穗籽实的众多,表达早生多养的祝福。

楝树也是多籽植物,鲁南地区又称之为"楝子树",当地乡民选用楝子树做婚床,以讨"连子"之吉。楝树在吴歌中还是托物寄情之物,有一首清代吴歌唱道:

结识私情隔条河,手攀楝树望情哥,

娘问媛你望啥,我望楝树头顶上花结果。

歌中的"楝树"具有比兴的作用,以表达乡村待嫁女子对婚合与育子的期盼。

栗子、白果作为婚礼用物,也含乞子之意。在涟水县高沟乡流传着这样的喜歌:

栗子生来扁又圆,出生山西果木园,

新郎新娘吃两个,当年生下小状元。

白果生来两个尖,外面白,里面鲜,

新郎新娘吃两个,明年生下女状元。

此外,瓜,尤其是南瓜,常作为乞子祥物。旧有妇女于中秋月夜"摸秋"之俗,以偷得瓜豆为"宜男"之兆。另有好事者,摘瓜乘轿,吹吹打打地送往不孕妇家,名之为"送瓜祝子"。在民间剪纸中,还见有小儿拖瓜,手中握旗子,瓜上站喜鹊的"送瓜祝子"图样,旗子谐音为"乞子",喜鹊表"有喜",南瓜表"得子",全图的寓意可释读为: 乞子得子,喜上眉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送瓜祝子(剪纸)

动物也能构成乞子祥物。《龙鱼河图》曰:"悬文虎鼻门上,宜官子孙,带印绶。悬虎鼻门中,周一年,取烧作屑,与妇饮之,二月中便有儿,生贵子。"此说,虎鼻可用于乞子。

蟾蜍因肚大腰圆、满身痱磊、产卵众多,也成多子之兆。在苏中农村,人们在八月十五捉蟾蜍,与茄子放在一起,用红纸包裹后扔到新妇的床上。茄子也是多子之物,故有祝子之意。在民间艺术构图中,有"金钟扣蛤蟆"的题材,并有莲藕作配饰。金钟同其他器皿一样,为子宫的象征,莲花表"连子",蟾蜍表多子,可见,该图系乞子祥物的叠加运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钟扣蛤蟆(剪纸)

团圆饼

团圆饼是大江南北的农户在中秋节自炊自制的面饼,用以祀神拜月,也作馈赠礼品和自家的节日食物。

团圆饼不同于"月饼",是另种中秋节食。光绪《丹徒县志》卷4曰: 中秋夕买月饼及菱、藕、萄、榴诸果。又以面作大饼,谓之"团圆饼"。俗凡祀神,均用团圆饼。江南丹徒县的团圆饼是一种面作大饼,与精巧的月饼显然不同。

在江北扬州地区,旧时中秋节家家自制圆圆的烧饼。这烧饼有两种,所用原料及所包馅心不同,名称也各相异: 包蔬菜馅的面饼叫"团圆饼",包芝麻糖馅的米粉饼叫"子孙饼",另有专作拜月之用的"供饼"。供饼一般做五只或七只,一只比一只大,拜月时迭为宝塔形,高高巍巍,有接近月宫,承接月光之意。当然,也有人不分什么团圆饼、子孙饼、供饼,因在中秋节炊制,也就统称之为"团圆饼"。

中秋节做团圆饼、供团圆饼、吃团圆饼,同食月饼、食芋艿等一样,本在月圆日取"遇合"之意。

团圆饼除了作为节庆饮食,还用作婚嫁祥物。在苏北邳县一带,新娘陪嫁的针线筐底或陪嫁箱内,要放一块用发面做成的又大又厚的"团圆饼"。完婚后的第二天,由婆婆或其他长辈从针线筐内取出该饼,用刀切成一角一角的,分给邻家的孩子们吃,不能破碎,意取家庭和美、早生多育。

团圆饼,从它的名称到应用,都显示了它作为饮食祥物的身份。

(本文节选自《中国祥物》之《中秋祥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祥物》,陶思炎 著,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作者:陶思炎

文:陶思炎 图:出版社提供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