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4日,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川剧班”的孩子们在表演川剧变脸。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郝飞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4日,位于成都市青羊区苏坡街道百仁社区的四川省曲艺研究院苏坡街道传承基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获得者唐瑜蔓正在向曲艺爱好者示范。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郝飞 摄

点位:成都市泡桐树小学

“川人终是爱高腔,几部丝弦住老郎。彩凤不输陈四喜,泰洪班里黑娃强。”9月14日,“万千气象看四川”三季度集中采访活动报道组来到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时,一堂生动的川剧课正在进行。丝弦高亢,角色生动,孩子们沉浸在表演的乐趣中。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正通过校园课堂、社区演出等方式,让更多人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这一古老而生动的传统艺术

在课堂,种下川剧传承的种子

语文课讲“蜀戏冠天下”的由来,美术课绘制戏曲脸谱,音乐课唱清音,体育课摆架子……成都市泡桐树小学五年级一班每周的班会特色课上,男孩子走台步,一招一式,学身架;学变脸,一挥一抹,显神奇。女孩子学花旦,举手投足俏皮可爱;学清音,高唱低吟皆有韵味。丰富的课程让学生走进充满川腔川调的四川故事感受川剧艺术。

“2020年9月,在与家长首次见面时,我们共同确定了班级的特色课程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孩子们树立文化自信。经过考察,我们最终选择了川剧。”该班班主任彭英说,“我们可能会忘记某一节语文课,但参加过的活动、上过的舞台,孩子们长大后都会记得很清楚。川剧进课堂,是为了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种子。或许某一天,这颗川剧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

五年级一班学生祁峻乐告诉记者:“在学习川剧的过程中,我不仅身体变好了,还通过戏曲了解了许多四川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我希望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川剧表演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前的“成都90秒”表演环节中,祁峻乐和几位同学一起在成都宽窄巷子表演了川剧变脸,在全球观众面前展现了成都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特色文化。

彭英介绍,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社会展示等活动,学生们已成为川剧的“小传承人”。

在社区,家门口体验曲艺魅力

刚踏进位于苏坡街道百仁社区的四川省曲艺研究院苏坡街道传承基地,记者便听到阵阵竹琴声,竹琴老师正带着社区居民在这里练习。

今年7月,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在青羊区设立了首个传承基地,落户苏坡街道,吸引了许多居民前来学习和体验,为曲艺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专业的学习和交流场所。

“引进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的专业力量,能够提升苏坡街道的曲艺传承和表演水平。”该基地负责人周继太介绍,苏坡传承基地成立后,省曲艺研究院不定时组织专业师资力量前来授课,针对曲艺爱好者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让学习者在曲艺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对于曲艺爱好者来说,基地的设立意味着更多学习的机会。

今年59岁的苏坡街道清江社区居民钟震原接触曲艺已有3年,他说:“基地开到家门口不仅练习更方便了,还有专业老师指导,让我受益匪浅。”现在每周有两天他都会来基地学习曲艺。

基地还鼓励曲艺爱好者组织曲艺团队,走出社区交流展示。如今,已有超过50支团队活跃在社区中。(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