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文为邻
人生如月,有圆满,也有残缺。
中秋之夜月儿圆,阖家欢乐家家圆。
吃月饼,赏明月,再喝上几杯小酒,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其乐也融融。
即便是不能团聚,中秋的圆月,永远都会在心间,思念和离愁,也是一种圆圆满满的幸福。
正如黄庭坚所说:“一年中秋最明月,也照贫家门户来。”
圆也好、缺也好,富也罢、穷也罢,中秋的月亮,都会一视同仁,最是明朗、最为公平。
人生如月,有圆满,也有残缺。
若是圆满,切不可自满;若是残缺,也不要自缺。
且以平常心,从容过一生,才是最大的圆满。
01
满而不满,方得圆满
做人不易,若得圆满,切忌自满。
换句话说,就是取得成功,或是身处顺境的时候,不要骄傲自满。
诚如《尚书》所写:“满招损,谦受益。”
骄傲自满的人,总是沾沾自喜、虚浮夸耀于自己的功绩,所以容易招来损失和灾祸。
谦虚低调的人,总是正确看待、时时改进自己的不足,所以容易获得精进和益处。
晋朝的石崇与王恺,两个人斗富,比谁更有钱。
王恺做了紫丝步障长四十里,石崇就做了锦步障长五十里。
王恺夸耀皇上赐给他的径尺珊瑚,石崇拿起铁如意就把珊瑚击碎。
然后,拿出家中的许多珊瑚,都是长达二、三尺高,以一株赔给了王恺。
后来石崇因为犯罪,家破人亡的时候,叹息道:“你们杀我的目的,不就是想要得到我的家产吗?”
人生如过客,富贵如浮云。
石崇要是能早点醒悟,不自夸、不炫耀,谨慎小心、低调做人,怎么会遭受家破人亡的灾祸呢?
人的一生,总是福祸相依,若能获得圆满,就要明白“月满则亏,物盛则衰”的道理。
因为,月亮圆满之后,就开始亏缺;万物极盛之后,就慢慢衰败。
常人只知道追求圆满无缺,晚清名臣曾国藩却“求阙”,并给自己的书舍取名“求阙斋”。
阙,即缺;求阙,就是寻求欠缺,用以提醒自己不能自满。
正是因为曾国藩懂得“求缺”,所以才能在满是急流险滩的官场中一生“圆满”。
人生,有圆有缺才是正常的状态,圆满而不自满才是最高的境界。
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所以,抬头望月吧。
月满之际,满而不满,方得圆满。
02
缺而不缺,方为不缺
人生难得圆满,却有太多残缺。
残缺并不可怕,怕的是悟不透“圆缺互变”的道理,遇缺而志衰气馁、迷失心智。
人活于世,圆少缺多,因为人的内心,总是被贪欲私欲、功名利禄、天灾人祸、生离死别等等所蒙蔽。
慧明禅师路过江边,见一少妇郁郁寡欢,便问所为何事。
少妇说:“唉!我本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四口之家,不料,夫忽得急病身亡,一双儿女被废弃马车所压,一死一伤,今只有我与残疾小儿艰难度日,直想赴江随流而去……”
禅师道:“我有一法,可使你的丈夫和小女复活。”
少妇大喜:“恭请大师赐我神法。”
禅师说:“你随手拣一树枝,在此沙滩上画一圆圈,待圆圈画成,我便告知之。”
少妇一听,急忙画起圆来:“您看,圆不圆?”
禅师笑道:“你自己看吧。”
少妇又画,总是不圆:“唉,画成圆圈真难!”
禅师说:“既然画圆难,那就拣几样天然圆形之物给我吧!”
两人约定,第二晚月上柳梢时见。
禅师问:“圆形之物拿来了么?”
少妇一指:“天上明月,多么圆满!”
禅师说:“三天之后,它仍然圆么?”
少妇无言以对。
禅师道:“世上天然有形之物,圆满者,实乃罕见,何况人生呢?”
说罢,迳自离去。
若把人生比喻为月饼,一种是又大又圆而酸的,一种是又小又缺而甜的。
有些人拿到又大又圆的会抱怨它是酸的,拿到甜的会抱怨它是又小又缺的。
而有些人拿到又小又缺的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的会庆幸它是又大又圆的。
所以,是圆是缺,是酸是甜,都取决于是什么心态。
诚如王阳明所说:“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我的心中,自有一轮光明的圆月,始终常在、常圆,所以永不残缺。
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一边追求圆满,一边接纳残缺。
残缺,即是一种圆满,所以,低头沉思吧。
月缺之时,缺而不缺,方为不缺。
03
人活一世,无论是圆满,还是残缺,都要坦然接受,从容面对。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周全的事情。
做人,唯有满而不满,方得圆满;缺而不缺,方为不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