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7日晚,作为2024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会演剧目,由南通艺术剧院推出的《风梅图》将在涟水县文化活动中心上演。该剧为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特邀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颜全毅担任编剧,国家一级导演展敏执导,由南通艺术剧院越剧团演员倾情演绎。

风梅图》改编自清代南通籍著名画家李方膺的故事,这部取材于真实历史的作品如何借梅喻人、以古论今?在开演之前,“紫金文艺评论”记者对话本剧主创、南通艺术剧院副院长、越剧团团长范晓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情简介

《风梅图》以南通历史名人、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为原型,讲述其担任山东兰山知县期间心系百姓、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生动事迹。李方膺笔下的梅花墨气淋漓、不拘绳墨,而他的艺品与人品互融。故事由一张《风梅图》开始,分为“斗梅”“护民”“醉画”“拜娘”“夜送”“风梅”六场,李方膺仁爱、正直、清廉的一生在舞台上徐徐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紫金文艺评论:《风梅图》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对于廉政建设,这部历史剧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对于普通观众又有怎样的启发?

范晓萍:《风梅图》讲述通州士子李方膺任职山东兰山知县期间的事迹,力图展现其务实为民、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本剧将廉洁文化搬上戏曲舞台,以榜样力量引领勤廉风尚,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氛围。李方膺身上的梅骨之魂,即便在冰雪中也愈发显得傲立而清高,激励着现代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坚韧。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的人都能从中收获自己的共鸣与感动。

自首演以来,《风梅图》一直凭借传奇独特的人物经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匠心独运的艺术审美深深打动观众。此前的演出中,有一位观众的评价令我难忘,他说:“这部剧让我觉得耳目一新!李方膺既是画家又是官员,主创团队恰到好处地通过他的画,通过梅花来隐喻他为人的刚正不阿,还原他为官的清廉,达到以古喻今的现实意义,我非常被打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紫金文艺评论:作为一部廉政越剧,《风梅图》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哪些创新和亮点?“风”和“梅”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范晓萍:在剧本上,我们追求民间传奇性的风格,根据剧团演员特点、剧种特色量身定做,设计情节、人物、唱腔和音乐等。在表演样式上,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本体风格为基础,注重人物性格的个性化表达,追求简洁写意的舞台空间,运用中国传统的美学构图,留给表演者充分的表现、表达空间和意境。

独特的越剧范派唱腔,细腻演绎清官仕途荆棘、为民请命之艰。舞台上,既有文人雅集赏画之闲适,亦有百姓流离之辛酸;政客舌战,智慧交锋;清官情深,为民疾呼,真情涌动,直击人心。此剧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对人性光辉与世间冷暖的深刻探索。

在我看来,李方膺是一个艺术家,他以画梅著称,梅的风骨,梅的姿态,即他的为人品格。正是他的刚正不阿,他的仁爱正直,才使他不惜自己的官途而为民请命,最终被罢官,甚至锒铛入狱。“风梅图”是对李方膺品性的概括,“风”代表着他同恶势力抗争的凛然,以及对老百姓春风般的关怀;而“梅”则是他最常画的对象,更是他自我人格的外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紫金文艺评论:李方膺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大家更熟悉他作为画家的一面,你们是怎么发掘出他的廉政故事,并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搬上舞台?

范晓萍:初创阶段,我和相关人员寻访李方膺故居,感受人物的时代和艺术气息。同时,大量研读相关历史资料,对李方膺的生平做详细的了解。据史料记载, 1728年,雍正帝为更新吏治,实行全国荐才,李方膺以“贤良方正”受到举荐。次年,其父李玉鋐到京城述职,三十四岁的李方膺随父进京。觐见时,雍正皇帝怜悯李玉鋐年老,问是否有儿子同行。对曰:“第四子方膺同来。”雍正问:“何职,且胜官否?”李玉鋐对曰:“生员也,性戆,不宜官。”知子莫若父,由此,李方膺为人性格耿直成为这个角色的一大标记,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走近李方膺,让我真正懂得了李方膺,鉴于以上的认知,我对李方膺的人物塑造,没有在其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艺术之“怪”上面做文章,而是抓住他的秉性“耿直”进行艺术创作和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紫金文艺评论:您在《风梅图》中扮演了李方膺,您是怎么把握和表现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的?

范晓萍:演员在塑造舞台人物形象时,需要对剧本进行深入剖析,紧紧抓住人物特点,然后通过“唱念做表”,结合戏曲表演的共性,充分展现角色的个性,把自己摆放到故事的情境中,把角色的性格、情感、身份准确表现出来,并完整地、艺术地传达给观众。

在饰演李方膺的过程中,我用“靠近、走进、用劲、求净”来这样形容我和他的关系。

靠近,让人物立起来。新编历史剧的故事性必须很强,好看和好听是前提。为了改编这部剧,我跟随编剧走访了留有李方膺印记的地方,听专家讲述他的故事,以进一步靠近李方膺的精神世界。

走进,让人物活起来。“走近”还只是认知层面,“走进”才是艺术创造之必须,让表演和人物无缝对接,人物才能在舞台上生动形象地立起来。在剧中,李方膺的主要身份是个知县,属于官生戏。李方膺有才气,但不是那种风流倜傥或迂腐懦弱的才子,又不是个拿腔拿调、官腔十足的官员,在表演过程中,我根据剧情发展,进行了符合其人物特征的技术处理。

用劲,让人物蹦起来。戏演得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人物有没有能走进观众内心,这就要求演员的表演充满张力和弹性。而节奏控制,则是实现这一艺术效果的有效途径,让舞台上的“剧中人”成为台下观众的“心上人”。第三场,李方膺和沈玉林的一场对手戏。当李方膺心情迫切时,无论是唱腔还是念白,我都是往前赶一些,突出内心的焦急。矛盾到了紧要关头,或者是怒极反笑的时候,我就把节奏拖开来,充分显示李方膺内心的不满、失望和愤恨,以及对当时整个官场的无奈。

求净,让人物美起来。艺术的美感,是演员所追求的,也是观众所需求的。在唱腔、舞美等设计方面,我们充分考虑了现代审美的特点,以简求净,以净取美。在一些重要的场次和环节,我们大胆运用了清唱的方式,以这种细腻的处理方式,回到戏曲的本体。比如第一场,李方膺即将赴任,在跟郑板桥等一群文人墨客一起谈书论画时,这时的李方膺就是一个高洁、清明、不卑不亢的书生,重情重义,富有生活气息。所以,唱腔和表演就按照这个方向进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紫金文艺评论:《风梅图》是新编历史剧,是将南通历史名人和戏曲相结合,挖掘出现实意义。在您看来,我们应该怎样结合厚重的地方历史,创作出更多体现当代价值观的优秀作品?

范晓萍:本人曾先后参演了具有南通地域特色的两部原创越剧《董小宛与冒辟疆》《仁医寸心》,在南通艺术剧院的创作过程中,一直注重立足本土,寻求共同价值;观照现实,注重审美统一。

在选材上,在南通本土的文化积淀里寻找合适的题材,在历史人物的选材方面,寻求人物个性的独特性,人物生平的戏剧性,人生经历的传奇性。挖掘历史底蕴,讲好南通历史上发生的故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