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老山战役,许多人都印象深刻,作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广为人知的一场战役,老山战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还涌现出诸多英雄事迹。
其中,被称为“侦察英雄”的冷杰松便参与了老山战役,当时没人想到,这位敢于冲锋陷阵的侦察连长,日后能够成为内蒙古军区司令员。
1961年,冷杰松出生在山东省海阳县,也就是现如今的海阳市,这里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在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海阳便是胶东抗日根据地所在,当年胶东军区的负责人许世友的司令部,便位于现如今的海阳市郭城镇战场泊村。
除此之外,山东海阳还是抗日英雄于化虎的故乡,于化虎便是经典影片《地道战》的原型之一,其制造的石雷、子母雷,以及梅花雷、绊雷等阵法,更是先后炸死敌人数百名,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全国民兵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
冷杰松正是因为从小就听老一辈讲述发生于老家的抗日英雄事迹,所以才有了一颗想要参军报国的赤子之心。
1979年,18岁的冷杰松光荣入伍,被分配到了北京卫戍区警卫第3师,担任一名警卫战士,当时的冷杰松并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出现在战场前线。
直到1986年8月,接到上级命令,从北京卫戍区、天津警备区以及24集团军抽调部分精兵强将,组建一支特种混合第十一侦察大队,前往云南前线担负老山右翼侦察保障任务。
当时的冷杰松因为部队表现出色,已经是一名连长,在得知有赶赴老山前线的机会时,冷杰松当仁不让报了名。
最终,组织上同意冷杰松担任侦察连长,并立即开往老山前线,而这一去,就是长达15个月的侦察作战行动。
冷杰松后来回忆自己的这段经历时表示,当时就是想要去前线,没想着能够成为英雄,自己是侦察连长,每天想的都是如何带领全连战士完成任务,以及如何把这些战士完完整整地带回来。
抵达云南边境后,作为侦察连长,首先要做的便是了解当地情况,于是冷杰松立即带领侦察骨干展开了覆盖附近20平方公里的全方位侦察任务。
其中既包括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也有侦察地形和搜集敌情,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适应环境,毕竟这些士兵来自天南海北,对于老山地区的环境并不熟悉。
当时与冷杰松搭档的是比他年轻的副连长董玉香,二人配合十分默契,尤其是在组织实战练习方面,董玉香更是有一套作战思路,然而,当时冷杰松没有想到,日后董玉香会牺牲在这场战役之中。
有侦察连的战士后来回忆,冷杰松作为连长,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便是“跟我上”,没错,冷杰松在执行侦察任务时,总是冲在最前面,战斗越是激烈的地方,冷杰松越是一马当先,而每次执行任务撤离之时,冷杰松又总是殿后。
1987年2月5日,这是侦察连首次感受作战经历,当时他们的任务是在半坡西侧某无名高地进行伏击捕俘战斗,冷杰松毫无疑问担任捕俘组的组长,要知道,这可是个极为危险的任务。
在作战过程中,冷杰松所带领的连队就潜伏在距离敌军阵地不到百米的地方,随时都有暴露的可能,这对于全体官兵来说,都是严峻的心理挑战。
果不其然,随着战火的持续,地方意识到了冷杰松所带领的捕俘组的存在,并且迅速带着军犬进入阵地,并用手电筒搜寻目标,而敌人的阵地方向则开始向潜伏区投掷炸弹,不断有手榴弹在捕俘组附近爆炸。
这时全体队员都在等待着冷杰松的决策,究竟是趁势冲上阵地,还是出其不意攻击巡逻的敌人,或者是暂时撤离,这对于冷杰松来说也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因为稍有不慎,可能给捕俘组带来难以承受的打击。
经过一番思索之后,冷杰松决定撤离,因为当时敌人已经觉察到了他们的行动,潜伏的位置完全暴露在了地方的交叉火力之下,而且周边植被较为稀疏,并不能够提供充足的掩护,随着黎明逐渐临近,捕俘组的行动将越发困难,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更多伤亡。
当然,尽管冷杰松作出了撤离的命令,但是捕俘组已经掌握了敌人的火力情况,以及敌军的工事构筑以及兵力部署,这对后续的作战起到重要作用。
最终,冷杰松带着战士们回到了安全地区,这次行动持续了三天之久,累计渗透了4公里,并且排除了3颗地雷。
事后证明,冷杰松做出的撤离命令十分及时,因为仅仅一个小时过后,潜伏区域就遭受了敌军猛烈的炮击,毫无疑问,冷杰松的判断十分准确。
对此,云南前方指挥部高度赞扬了冷杰松的指挥,称赞捕俘展现出了有勇有谋的作战风格,因为做出撤退的决策同样十分艰难。
副连长董玉香是在1987年8月9日的捕俘战斗中受伤,由于脑部神经收到了严重损伤,虽然经过18天的手术保住了性命,但是却成为了植物人,三年后,在后方医院病逝。
1987年12月,冷杰松被授予一级“侦察英雄”的称号,1989年又获得了“卫国为民英雄”称号,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年担任第65集团军副军长,2013年担任山西省军区司令员,后又担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
2023年,冷杰松光荣退休,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退休后的冷杰松回到了山东海阳老家,并且重新下地务农,成为了一名瓜农。
对于冷杰松来说,自己虽然经历了战场上的枪林弹雨,也一度成为戍边大将,但是骨子里仍旧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这才是冷杰松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