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 张择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休闲老成都》 戴树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雍正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八月赏月》清 郎世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评书》 戴树良

唐恬/文

9月对于许多人而言,是一个值得开心的月份。刚休完三天中秋“小长假”没多久,马上又会迎来国庆“长假”……

休假,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就连“休假”这两个字,也从古代沿用到了今天。《说文解字》中对“休”的含义解释为:“息止也,从人依木”,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人倚着树干休息的场景。至于“假”,原作为“叚”。《说文解字》称“叚,借也”,添人字旁为“假”,增日字旁为“暇”,假日也很形象地表现出了人们在工作之余,“借”来了休息的时光。

与今天的“双休”与“节假”相比,古人的休假模式一直在发展与变化,而他们的假日生活,也同样精彩纷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古代人是怎么休假的?休假的时候,他们又会干什么呢?

放假安排:两千多年不断变化

秦汉:从无定到有规

在先秦时期,并没有史料详细记载那时候的古人是如何休假的,当时的人们在休假一事上,显得比较随性,休不休假,什么时候休假,处于一种无定的状态中,无事即休,有事则作。春秋时期的休假方式,孔子总结其为“百日之劳,一日之乐”。民众辛勤耕耘工作一段时间后,就能够在闲暇之余享受休息时光了。这里孔子所说的“百日”与“一日”,并非确数,而是一个略数。同时,孔子还提出了“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的理念,并将它上升到了治理国家的层面。

秦统一六国,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律法来规范国人的生产生活,其中就包括了休假制度。从出土的秦国及秦代的简牍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休假的种类包含了告归、病假、丧假、农假、婚假等。比如丧假,以亲属的亲缘关系远近为请假依据,其中丧假最长的是父母离世,大概可以请30天左右的丧假用以处理相关事务。

至于告归,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年老归乡,一种则是因事或病休养。汉高祖刘邦在担任秦朝亭长的时候,就“常告归之田”,这件事还被司马迁记录在了《史记》上。

到了两汉时,在秦代的休假制度上,发展出了极具特色的定期休假以及节假日制度。汉代的官员是有定期休假的,五日一休,被称为“休沐”或“洗沐”,这与我们今天的定期休假已经非常接近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汉代官员在工作的时候可不能像今天一样,下班就回家,他们是需要住在官署衙门里“值班”的,只有到了休沐日,才能回家,汉诗《相逢行》里非常形象地记录下了汉代官员的休沐场景:“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五日一来归,道上自生光;黄金络马头,观者盈道傍。”

在五日一休的休沐之外,汉代也开始引入节假日。当时最重要的两个节日分别是冬至和夏至。这两个日子中,冬至是一年当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候,夏至则是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时候,古人认为,夏至阴气始起,冬至阳气始萌,是“气至”的日子。因此,“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日夏至,礼亦如之。”

唐宋:旬假少节假多

到了唐宋时期,因为经济文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休假上的讲究更多,休假制度也更加复杂。

唐宋时保留了汉代时的定期休假,但从之前的五日一休,改成了十日一休。关于这种旬休制度,唐宋的诗人们纷纷在诗词中记录,比如白居易就说自己“无轻一日醉,用犒九日勤”,韦应物则表示自己“九日驱驰一日闲”……

从五日一休到十日一休,看起来唐宋时官员的假期似乎减半了,其实不然。在旬休之外,唐宋增加了许多节假日。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三伏……这些都被加入了唐宋时的“放假单”中。唐宋官员还拥有婚丧假、事假等额外假期,用以处理个人事务。

宽松的社会氛围,不仅让唐宋时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还孕育了诗仙诗圣以及“唐宋八大家”这样的千古大文豪,涌现出了无数传唱至今的诗词作品。

北宋灭亡后,随着局势的日渐紧张,之后金、元等政权在官员的休假制度上进行了“紧缩”,很多节日被取消,比如金国朝廷就将节假固定在了元日、清明寒食、端午、重阳、冬至、立春、立秋这几天之上。

明清:从“三天”到“封印”

明太祖朱元璋是苦出身,他深知民间疾苦,建立大明帝国后,也一直秉承着让官员多做事,让百姓过得好的理念,给官员制定了一个简单明了,但又极为苛刻的放假制度。一年只放三天——过年、冬至以及朱元璋生日。

至于其他的时间,用朱元璋自己的话说:“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这个放假制度倒是简洁易懂,但是执行起来却会出很多问题,首先,一个官员,如果长时间工作且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会精神倦怠,造成处理政务的能力下降。其次,官员天天都在衙门里工作,家里谁来管,子女教育问题如何解决?最后,如果是异地为官的官员,那如何照顾父母妻子?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明朝陆续加入了冬至放假五日、正旦放假三日以及元宵节赐假十日的假期,这样一来,明朝的官员们终于有了一个比较长的空闲时间,可以处理家务。清朝在明朝放假制度的基础上,将这三个节日连了起来,官府从十二月底开始休假一个月左右,这段长假也被称为“封印”。

假日生活:古人耍假“板眼”多

假日娱乐越来越丰富

我们今天的假期生活,内容可谓十分丰富,自驾游、踏青、聚会、看电影、打电玩、逛街等,不一而足。而古人的假期生活,与今天相比,在多样性上可能稍显不足,但在热闹程度上却丝毫不逊色。

汉代人的休假日生活,可分为室内、室外两个“流派”。其中汉景帝是比较典型的室内派,他曾经和吴太子一起玩六博棋。六博棋的玩法是在棋盘的相应曲道上安置棋子,中间模仿水池放入两枚“鱼”。双方轮流投掷色子,由此决定棋子的行进步数。当一方某棋子走到特定位置就可以被竖起,称之为“枭棋”。枭棋可以吃掉对方的“鱼”,牵“鱼”能够获得博筹,率先得到六根箸的一方获胜。

汉景帝与吴太子的这场棋局,到了后世因为一个突发事件演变成了千古名梗——汉景帝输给了吴太子后,恼怒之下用棋盘砸死了吴太子。他的这一行为,为日后的“七王之乱”埋下了种子,也被后人调侃为“棋圣”。

至于室外派的代表,则当属汉武帝。汉武帝曾于元封六年夏举行百戏演出,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当时“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百戏中的“乌获扛鼎,都卢寻橦。冲狭燕濯,胸突铦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等各种杂技以及“鱼龙曼衍、东海黄公”“易貌分形、吞刀吐火”等戏法,让参观者如痴如醉。

到了唐宋时,元宵灯会,清明踏青成为时尚主流。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里,用“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写下了宋代灯会的绝美浪漫,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则记录下了唐代春光的无限美好。此外,还有王维写下的“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陆游难忘的“油筑球场飞騕褭,锦裁步障贮婵娟”等,将唐宋假日的精彩纷呈展现得淋漓尽致。

明清时虽然官员们在制度假期上缩水严重,但休闲娱乐的方式却得到了极大地拓展,当时最流行的是看戏。每逢节假日,有实力的官员大户们就会雇佣戏班,到自己家里开台唱戏,比如《红楼梦》里就有薛宝钗过生日,贾府“在内院中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定了一班新出小戏”的描述。在看戏之外,说书也深受民众喜爱,《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脍炙人口的古典名著,都与说书人讲述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

蜀人爱耍会耍“有名堂”

“蜀人从来好事,遇良辰、不肯负时光。药市家家帘幕,酒楼处处丝簧。”南宋词人京镗曾任成都知府,在他的眼中,成都繁华,蜀人爱闹热,每逢节假日,整座城市就会成为一座欢乐的海洋,让人流连忘返,如痴如醉。

在成都,除了宋朝朝廷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外,还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节日。据统计,宋代成都大概有21个节日。每到节假日,蜀人都会扶老携幼,出门庆祝。至于去哪玩?近百首诗词已经给出了答案,青城山、学射山、武担山,锦江、浣花溪、摩诃池,碧鸡坊、锦里、大慈寺、青羊宫、武侯祠……都是成都人的心头好。那古代成都人是怎么玩的呢?这当中的内容极为精彩,踏青、赏花、逛街、灯会、灯谜、唱歌、诗酒唱和等不一而足。

纵观诗词和史册,遨乐成为唐宋时成都节假日休闲的特色标签,陆游曾诗云:“遨乐无时冠巴蜀”,足见当时成都遨乐风气之盛。遨乐并非简单的在节假日游玩,而是还带有独特的经济与文化内涵。因为蜀人好遨乐,使得成都商业繁华,诞生了全国闻名的“十二月市”;因为蜀人好遨乐,让无数文人墨客文思泉涌,写下了“从昔遨游盛两川,充城人物自骄闻,万家灯火春风陌,十里绮罗明月天。”“春山寒食节,夜雨昼晴天。日气薰花色,韵光遍锦川。”等诗词。

最独特的是,成都的遨乐并非只是民间的自娱自乐,反而持续呈现出“太守与民同乐”的独特景象,在中国历史上堪称一景。这些成都的父母官,想方设法地丰富民间的节假日娱乐活动,甚至将与民同乐变成了官方行为,不少创意还传承至今,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比如北宋的知益州张咏,就在“上元灯夕”放灯三日的基础上,增加了“残灯会”。于正月十七日这一天,由通判主持宴请灯会期间负责治安巡逻的两名都监。还有赵抃,在四月十九日浣花溪的“大游江”之外,主持兴起了二月二日游江,又号“小游江”。赵抃在写《成都古今集记》时,小游江已经热闹非常,“彩舫至增数倍”。

“倾坐东风百媚生,万红无语笑逢迎。照妆醒睡蜡烟轻。采蝀横斜春不夜,绛霞浓淡月微明,梦中重到锦官城。”站在今日遥望往昔,很多人都会发出与词作者范成大同样的感叹,成都这座城市的繁华与活力,从古至今,从未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