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

贺敬之,山东峄县人,著名剧作家、诗人。曾任《剧本》、《诗刊》编委,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代理部长等职。

贺敬之,1924年出生在贫苦农家,在极其艰难中,读过小学和师范。他聪慧刻苦,爱好文学绘画。

贺敬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敬之

37年,曰寇攻入山东,全家流亡湖北,他就地读中学。39年武汉又沦陷,他随校入川,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40年,他步行到延安,入鲁艺中文系学习。41年加入共产党。

45年,根据当地民间传说,他与丁毅等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这是我国第一部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歌剧,获得51年斯大林文学奖。

以后,他陆续创作《南泥湾》歌词、《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桂林山水》、《西去列车的窗口》等优秀新诗。有《贺敬之文集》6卷。

21岁创作《白毛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1岁创作《白毛女》

二、《回延安》写作背景

诗人贺敬之说,“1956年,我随团中央一位领导回到延安,参加西北青年造林大会。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来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本来就打算写点什么。〔刚好〕大会准备举行联欢晚会,要我出个节目,我说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吧,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还流着眼泪”,便创作了《回延安》。

32岁创作《回延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2岁创作《回延安》

三、《回延安》原文

这是一首信天游二行式抒情诗,全诗为: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牛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四、《回延安》赏析

《回延安》,为贺敬之的一首代表诗作。诗人在这首诗中,采用民歌信天游的形式,选择典型生活细节,描写重回延安的所见所忆所闻所感,表达了“母亲延安”哺育自己成长的深情厚谊,赞颂了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支持和不朽贡献。

《回延安》为信天游二行式自由体抒情新诗,全诗共33节,分五章。

章一、第1至7节,写重回延安时的激动喜悦心情,与受到热烈欢迎的情况。诗一开篇,诗人便用反衬法,写自己心情特别激动,一劝自己“心口莫要厉害地跳”,二怕“灰尘把眼睛挡住了”,急切地“手抓黄土,贴在心窝上”,要“双手搂定宝塔山”,高呼“母亲延安”,从心理、动作、语言三个角度,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回延安时特别高兴的心情;又用移情法〔或拟人〕,以“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以及用借代辞格写“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描写延安人民欢迎接待的浩大阵容与隆重礼仪;结果,双方相见时,诗人还是以赤子之心、“一头扑在亲人怀”的方式,来表达久别重逢的亲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形象生动,感情挚烈,为下文铺垫。

章二、第8至13节,补写延安人民与延安精神像母乳一样哺育了诗人。承接前诗,诗人先写延安人远接已经阔别十年的他,是因为两者之间,就像“树梢树枝树根根”一样,是“亲山亲水又亲人”的关系,骨肉之情,非同一般嘛!

《回延安》诗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延安》诗碑

在诗中,诗人如数家珍,诚挚地说,当年他就像“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一样,吃着“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又“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手把手儿教会了我”,让我学到了革命道理,而成长起来;然后,母亲才“打发我们过黄河”,开往前线“千万里”战场。

诗人用形象的比喻、典型的细节,具体地说明,是延安的小米、延安的精神,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了他,让他长大成人,才走上革命的万里征程。赤子之诚,一唱三叹,生动贴切,情真意浓。

章三、第14至22节,描写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与深情厚谊。先渲染接待场面:“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接待时,争抢拉手,饮食丰盛,欢天喜地,喜泪盈眶,场面特别隆重,气氛非常浓烈;

再描写典型细节:老中青三代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表现了延安精神代代相传,继续革命,前途无量;

于是写小结:“十年来革命大发展,长江大河起浪花”, 用夸张比喻,赞颂革命大势犹如长江黄河,汹涌澎湃、滚滚向前。

章四、第23至27节,写延安新貌,赞延安巨变。先以“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用夸张描写变化之大;再“以排比拟人辞格,铺陈延安换新衣的盛况;又以夸张比喻,描写看到延安旧貌变新颜的兴奋喜悦心情。激情写盛景,景美而情真。

章五、第28至33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更加美好的明天,并表达惜别之情。以典型地标:杨家岭、宝塔山、枣园到天安门,写革命的大发展;又以革命队伍: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英雄几辈辈人,写延安一直走在前;并以延安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红旗、脚印、灯光,揭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从而,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并展望更加美好的明天。

最后,还以“身长翅膀脚生云吧,再回延安看母亲”,用浪漫笔调,表达惜别之情,并回应开头,完美收篇。

六卷本《贺敬之文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卷本《贺敬之文集》

五、归纳《回延安》的艺术特点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所见所忆所闻所感,已经综合评讲了,现在单就诗的形式特点,简单归纳几点。

《回延安》手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延安》手迹

这首诗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格式,二行体式,两句一节,节数不定;两行一韵,或一韵到底;七言一句,可长可短;多采用比兴手法、富地方色彩,语言凝炼、形式活泼,节律明快,具自由体抒情诗特点,非常适合吟唱。

又如,诗中用“抓、贴、搂”的贴切动词,以“唱、笑、招”的拟人法,以“梦、扑”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激动心情,炼词造句,高度准确,极为凝炼,堪为名句。

诗中还大量采用陕北风土人情意象,如“白羊肚毛巾、糜子小米、宝塔山、枣园”等,增添了诗的地方气息和乡土美感。

贺敬之的这首诗,内容上,他抒发了对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赤子真情,在形式上,他采用了当地的民歌二行式的、极富节奏感的诗句,把他的见、忆、闻、感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革命一家人的和谐美好的艺术意境,出色地表达出词的主旨:延安精神,情真意切,诗意浓郁,历来都入选中学语文,堪为名诗。陈存选2024、09、17

参资:百度百科《贺敬之·回延安》。

101岁时接受采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1岁时接受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