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夕月,在中国古代,人们会在秋分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祭月仪式,称为“夕月”,具体流程是在秋分的黄昏时分,人们在香案上摆满时令瓜果和月饼,待月亮升至半空时开始祭拜,但是由于秋分这一天在农历中的日期并不固定,导致人们祭月时,并不是每次所见的月亮都正好是圆月,于是人们便将祭月节调至中秋,即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
中秋节不仅是庆祝丰收的节日,也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时刻。习俗方面,中秋节这天人们会进行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和饮桂花酒等活动,尤其是月饼作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食品,其圆形象征着团圆和完满。艺术创作中关于中秋节的题材通常围绕着中秋的月亮、团圆、赏月、嫦娥、秋季瓜果等元素展开,以此体现人们对家庭的重视、对自然的感恩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1
(传)[晋]王献之 中秋帖 纸本 27cm×11.9cm 故宫博物院藏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所刻的王献之《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期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芯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芯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墨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此帖是宋代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故宫博物院 李艳霞
02
[南宋]马远 月下把杯图 绢本设色 25.7cm×28cm 天津博物馆藏
这幅作品中,一轮明月高挂空中,月下山林幽雅静谧,人物勾勒自然生动。画面上的主人举止文雅,手中把杯迎友。旁有四童仆,一侍立待呼,一侍果备用,另一侍酒小童,正在回望另一侍琴上台阶的半隐文童。整幅画面六人,神态各异,颇具生动真趣。正所谓“相逢幸遇佳时节,月下花前且把杯。”图页上还题有诗一首:“人能无著便无愁,万境相侵一笑休。岂但中秋堪宴赏,凉天佳月即中秋。”诗境与画境相融,人生不过如此,抛得闲愁去,且把酒一杯。
——天津博物馆
03
[清]顾鹤庆 中秋玩月图 中国画 121.5cm×33.3cm 温州博物馆藏
明四家之一的大才子文徵明曾画过一幅《中秋玩月图》,描绘的是中秋夜约两三好友泛舟江上、饮酒赏月的风雅之事。约300年后,镇江以“画柳”著称的画家顾鹤庆在友人处看到该画作“笔法遒美,元气灵通,时形梦寐,客窗息纷”,遂决定临写一本,“漫师其意,不欲求形似也。”于是有了这幅画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中秋玩月图》。画面中,游船从画面右下的山石树木掩映中缓缓驶来,船上人似在饮酒闲谈,有一小童坐于船头,仰头遥望空中满月,仿佛看见广寒宫中玉兔捣药。
——温州博物馆
04
赵丹 菊与蟹 中国画 45.5cm×66.5cm 1978年 中华艺术宫藏
中秋品蟹的传统由来已久,一方面因为螃蟹在秋天最为肥美,另一方面,蟹与“谢”同音,中秋家宴品蟹,也是在亲友小聚之时,互致感谢。而古代文人吃蟹,必定要凑成一桌,墙上挂画、案上焚香,数盆黄菊环绕,酒过三巡,蟹过四只,开始吟诗作画。赵丹的这件作品描绘了黄、红两色菊花。枝干简挺,花叶茂盛,黄菊花由高处顺势直下,红菊花自山脚蜿蜒而上,形象飘逸繁盛,色彩浓丽,艳而不俗,笔墨淋漓酣畅,潇洒奔放的气势跃然纸上。
——中华艺术宫
05
许川如 中秋月 版画 58cm×57cm 1985年 广东美术馆藏
潮汕地区每逢中秋佳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糕点,祭拜祖先,供奉“月娘”。 制作糕点的这一过程,在潮汕方言中称为“磕糕”。作品《中秋月》正是描绘了潮汕民间中秋前夕“磕糕”的情景。作品借鉴了我国传统木板年画和潮汕民间剪纸的艺术风格进行创作,通过描绘一对母女制作中秋月糕时亲昵互动的平凡细节,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农家生活的乐趣。作品明朗而拙朴,富有生活情趣和地方风情,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
——广东美术馆
编辑 | 杨晓萌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安亚静
二审 | 贺 玮
三审 | 马子雷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