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实适应良好的个体,认知中都秉持着怎样的信念?

信念是我们每个人最底层的逻辑,支配着我们的想法、行为、认知、情感等等一切。因为它是最底层的逻辑,我们很难觉察它的存在,就像是每个人都有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一样,我们认为每个人都理所当然是这样。正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些源自最底层的逻辑是正确的,所以在“反思”的时候往往不会去处理这部分内容。

信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比如小时候父母总是指责、否定、拒绝你,那么你的核心信念就是觉得“我不够好,我很糟糕,我很讨人嫌”。这样的信念对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干扰着我们的认知、思考和判断。

不良信念对个体的影响

不良信念对个体的影响

变得消极且被动

不良信念对个体的影响,首先是让个体变得消极且被动。如果我“觉得自己总是惹人嫌的”,那么我在社交方面就会变得非常消极和被动。因为我不可能明知道被人嫌弃,还要去别人跟前凑合。实际上,并不是我真的被人嫌弃,而是我的这一信念让我变得消极且被动。

再比如,我觉得自己“从没做对过什么事情”,那么我在做事方面就非常的被动。我会害怕犯错,需要有人对我负责,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当一个人深陷诸多不良信念时,整个人的状态就是消极且被动的,尤其是当他在现实中遇到挫折的时候。

思维方式变得僵化和固执

不良信念对个体的另一个影响,就是思维方式变得僵化和固执。个体会陷入到一种自动化的思维之中,并且对此深信不疑、毫无察觉。比如,当我遭遇一件挫败的事情时,我会觉得自己“真没用”。这是脑海中自动跳出来的一个念头,而且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念头的客观性。

也就是说,我真的相信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正确的思维方式应该是,我要考虑这件事情本身的难度,以及自己对这件事的熟练程度,而不仅仅是指责自己没用。一种健康的思维方式,才能够让个体建构出健康的内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