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心脑血管疾病与代谢性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在此背景下,中西医在探索有效治疗策略上展现出独特的互补优势,尤其是针对微血管病变的深入研究,为提升临床疗效开辟了新路径。
美国《微循环》杂志的权威观点指出,微血管循环障碍是心血管疾病的本质所在,不仅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核心驱动,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吴以岭教授深刻洞察到这一点,他强调微血管作为血液与组织间物质交换的关键桥梁,其健康状态直接关系到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因此,微血管病变的防控与治疗成为了中西医共同关注的焦点。
脉络学说:中西医融合新桥梁
自2005年起,吴以岭教授带领团队深耕中医脉络学说,将传统中医“脉”的概念与现代医学血管理论相融合,创新性地提出“营卫理论”,为微血管病变的防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脉络学说不仅揭示了微血管病变的复杂网络机制,还指明了“孙络-微血管”作为中西医研究微血管病变的交汇点,为制定有效治疗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络药物:保护微血管的创新实践
在脉络学说的指导下,科研团队对古代治疗血管病变的方剂进行深度挖掘与再创新,成功研发出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等一系列创新中药。这些药物通过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改善血流灌注、抑制心室重构等多种机制,有效治疗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重大疾病,显著降低了患者恶化及死亡风险。
共性机制:保护微血管,共筑健康防线
大量实验与临床研究证实,保护微血管是治疗心脑(糖)肾等慢性疾病的共性机制。通络药物通过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不仅修复受损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还促进了微血管的新生与修复,从而改善了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与功能恢复。这一发现不仅为慢性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中医药在国际舞台上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严峻挑战,中西医携手并进,以微血管病变为切入点,探索出了一条创新的治疗路径。脉络学说的提出与通络药物的研发,不仅是对传统医学智慧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对现代医学理论的丰富与补充。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技术的持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西医融合的力量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与健康的福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