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恤诸侯”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

西周末年,周幽王宠幸爱姬褒姒,但是褒姒这个女子比较高冷,不喜欢笑。周幽王为了博褒姒一笑,便命人点燃了骊山的烽火台,谎报国都受到了攻击,要求诸侯们前来救驾。

各诸侯带兵前来,才发现受到了周幽王的戏弄,非常生气,却敢怒而不敢言,褒姒看到诸侯的狼狈样子,顿时哈哈大笑了起来。

经过几次被戏弄,诸侯逐渐对周王室产生了不信任。后来,周幽王废掉了皇后和太子,改立褒姒做皇后。

被废皇后的娘家申国非常生气,便勾结犬戎,进攻周朝国都镐京。周幽王命人点燃烽火台,让各诸侯带兵前来抵御犬戎的进攻。可是这一次没有一个诸侯前来救驾,于是无人救援的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也被杀害了。

而后,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将国都东迁至洛邑,开启了东周时代。

这个故事记录在《史记?周本纪》里,与“狼来了”的故事类似。烽火戏如猴的故事告诫大家,不要说谎,不要消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随着《竹书纪年》、《清华简》等文物的出土,上面并未存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相关记录,很多学者对烽火戏如猴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这件事是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件吗?

一些学者认为,“烽火戏诸侯”并不是真实事件,而是戏说。

首先,《史记?周本纪》中对于褒姒的出身,还有烽火戏诸侯的描述非常戏剧化,存在着大量神话色彩。比如,提到褒姒是从龙的唾液中诞生的。

在周厉王时期,龙的唾液被发现,并接触到一位后宫女子,褒姒随即就出生了,一向致史严谨的太史公司马迁很少会这样描写一个人的出身。大概率是通过研究先秦时期遗留下来的民间传说而进行编撰的。

至于烽火戏诸侯一事,国学大师钱穆则在《国史大纲》一书中直接评价其为小人之谈。

其次,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也存在着几处与现实矛盾的地方,无法自圆其说。

一是烽火狼烟预警,在西周时期并不存在,而是在战国时期才出现的,并在汉朝,为了防御匈奴的偷袭而加以完善的预警系统。在西周时期,万里长城还没有被建立起来,骊山点燃的烽火,如何能跨越千里,将各诸侯从自己的封地召唤过来呢?

二是诸侯即使看到了烽火狼烟,也做不到立即抵达骊山和镐京。在西周时期,并没有秦朝修建的官道,国与国之间路非常难走。诸侯从各自封地抵达骊山的时间短则数日,长则几个月。

比如距离镐京较远的齐国,周天子想要召齐侯来国都商讨事情,要提前半年派人前往齐国国都传递诏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周幽王点燃烽火,要求各诸侯救驾的事不具备时效性,周幽王和褒姒在骊山等待所有诸侯前来救驾,看他们笑话的事情,需要的时间成本太大了。

三是根据《竹书纪年》和《清华简》记载,镐京被犬戎攻破,并不是由于周幽王废掉皇后和太子而引起申侯不满,联合犬戎主动袭击京城,而是周幽王看出了申侯的不臣之心。

于是周幽王会盟各诸侯,主动派兵攻打申国。既然周幽王会盟诸侯攻发申国,各诸侯已经集结,又何需烽火传警呢?

这几个疑点让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烽火戏诸侯一事产生了怀疑,事实上,周幽王的确是被犬戎攻破镐京杀害的。西周的灭亡原因也是犬戎的攻打导致的。那么为何会传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呢?

有人认为这大概率是东周王室的一次政治宣传手段。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周幽王继位后第二年到第十一年,这十年间发生了多起自然灾害。

其中包括泾、渭、洛三水干涸,发生了严重的旱灾。部分地区发生了地震灾害,并有世界上最早有记录的日食的发生。这些自然灾害让老百姓非常惶恐,生活质量大幅下降,进而产生了民怨。

而周幽王继位的第三年,他将褒姒纳为妃,倍加宠幸,之后不久就发生了严重的雷电灾害。多处民房起火,一些诸侯和百姓们认为,这是上天对周天子不理朝政、贪图美色的警告,对周幽王的怨恨逐渐加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周幽王执政第六年,西戎包围了犬丘,将秦襄公的家人俘虏了,秦侯向周天子求助。周幽王命令大臣带兵攻伐西戎,但这一次并没有成功,进一步增长了西戎的嚣张气焰。

过了两年,周幽王改立褒姒的儿子做太子,此时原太子已经被周幽王赶出了镐京,到自己母亲的娘家申国避难,申侯非常不高兴,接连与邻近的小诸侯国和西戎联姻,来暗自发展自己的势力。

周幽王感受到了申侯的不臣之心,于是在执政第十年的春天,周幽王召唤各诸侯在太室会盟,举兵讨伐申国。可惜的是,不到一年时间,周幽王的军队就失败了,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取胜的申侯拥立原太子登基,即位为周平王。而一众西周大臣则拥立新君,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最终周平王获得了胜利。他在以晋国为首的各诸侯的帮助下,除掉了周人拥立的新君,将国都迁到了洛邑,拉开了东周王朝的序幕。

作为被废的太子,周平王的继位需要一个合法性,需要消除弑父的恶名,而帮助周平王继位的申侯,也需要消除弑君的恶名。

为了达到上面两个目的,最好的方法便是对周幽王进行抹黑,把它描述成一个昏庸无道,沉迷酒色的君王。这样篡位的事也显得比较合理,满足申侯周平王其余个诸侯的要求。

然而《清华简》里描述的周幽王并非昏庸无道,他的一生都在为两件事努力,解决财政问题、改善民生以及解决西戎的问题。

显然,在解决西戎问题上,周幽王失败了。从而背上了昏庸无道的骂名,这种事在先秦时期并不少见。在西周建立伊始,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辅佐新君,经常会被人说成是谋朝篡位。

历史是胜利者所书写的,历史的真实情况,也许只有处在那个年代的人才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