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酒香飘四海——宋代广州公使酒库与中国酒文化”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正式对公众开放,该展览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主办,由长沙铜官窑博物馆、九江双蒸博物馆协办。

这是南越王博物院继2021年举办“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2023年举办“从广州出发——‘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之后的又一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

本次展览共展出306件(套)展品,以考古出土的酿酒、贮酒、分酒和饮酒器具等文物展品为主,年代跨度大且展品类型丰富,展览以“公库酒熟”“瓮中日月”“杯中乾坤”“佳酿名酒”“丝路酒香”和“汲古酿新”等六个章节多角度展示了我国古代酿酒的悠久历史,阐释了绚烂多彩的酒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瓮中日月,华夏酒礼源远流长

酒,作为一种古老的发酵饮品,与人类文明起源、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作为酒的发源地之一,中国酿酒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先秦时期已掌握制曲酿酒之法,并一直延续发展至今。中国人以酒成礼、以酒入诗、以酒会友、以酒为乐,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生活情趣,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瓮中日月”介绍了酿酒的发展过程,中国酒的酿造工艺源远流长,独具民族风格,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起源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谷物酒。它以谷类或其他粮食为原料,以酒曲为糖化发酵剂,经过蒸煮、糖化、发酵、压榨过滤等工序酿造而成。唐宋时期,中国黄酒酿造技术渐趋成熟,已可酿造出酒体黄亮,色如琥珀的佳酿。不晚于元代,人们在黄酒酿造基础上,引入蒸馏工艺,提高了酒度,得到透明无色,气味辛辣浓烈的酒液,称“白酒”或“烧酒”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杯中乾坤”重点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青史载酒、万古流香。华夏酒礼在早期社会的祭祀活动中形成,祭祀祖先鬼神和各种重要典礼上的饮品,与酒器、人们的行为规范一起构成酒礼。2000多年前华夏酒礼制度在岭南地区得到了延续和发展,这在广州南越文王墓中出现的高等级青铜、漆、玉酒器组合中得到了体现,关于“南越鸿门宴”的座次和故事记载则展现了觥筹交错间的政治风云,而南越宫苑内的曲流石渠遗迹或为魏晋流行“曲水流觞”之滥觞,为今人感受文人饮酒的风雅提供了场景的再现。在华夏酒礼的熏陶下,诗酒相伴形成了古代独特的风景线,文人墨客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多诗酒相伴,得志时凭酒助兴,失意时借酒浇愁,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文学史,就像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

存在于各地的“佳酿名酒”以色、香、味呈现了酒的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酒名,戳印于酒器、封泥或书写在包装等材料之上,是酒文化的重要载体,诉说酒的故事,凝炼酒的价值,使我们可以感受古人通过文字传递的酒文化,跨越时间“品尝”千古佳酿。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了大量带有酒名的文物,是我国酿酒历史悠久和酒业繁盛的重要实物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库酒熟,海上丝绸之路酒香远扬

作为酒文化的专题展览,本次展览另辟蹊径,以独特视角切入将广州与中国酒文化的渊源娓娓道来。“公库酒熟”即以宋代广州公使酒库的发现和研究为切入点,讲述了广州酒器、名酒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不解之缘,解密了“丝路酒香”的运输之谜。

2000~2009年,在南越国宫署遗址西北部发现了宋代广州公使酒库建筑基址,南越王博物院在整理南越国宫署遗址宋代建筑基址资料时,确认了宋代广州公使酒库的位置,这座宋代建筑基址呈现大型院落式布局,遗址发现了酿酒遗迹,出土的墨书“公使”款青白瓷碗、戳印“酒墱”“清香”“真珠红”“百花春”等酒相关铭款的酱釉罐,实证其为“公使酒库”。这是目前唯一经考古发掘且延续使用时间较长、布局较完整、各类酿酒遗迹和遗物丰富的宋代酿酒作坊遗址,为研究宋代官营酒坊的酿造工艺、管理模式、文化内涵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广州始设公使库,并开始用公使钱雇招人工,置备器用,收买物料,在下设的公使酒库酿造公使酒用。淳祐十年(1250年),经略使赵汝暨将公使酒库改辟为贡院,公使酒库被废弃。公使酒库在东西方海贸交往中扮演中重要作用,北宋在广州置海上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后,市舶司及港口所在地方官员对往来蕃汉商人热情迎送,海舶初到之时有“阅货宴”,停靠港口住舶期间提供酒食,离开时设市舶宴饯行,宴会所需费用及接待用酒主要由公使钱库和公使酒库提供。

公使酒库等宋代官营酿酒机构酿造出来自用或出售的酒统称为“官酒”或“公库酒”“公厨酒”等,其中“公使酒”主要供官府犒赏、公务接待及消费。当时也有官员使用私人资金在公使库和场务处酿酒,这种酒被称为“寄造酒”。这些酒只能供官员们自己饮用,如果拿到市集上售卖则属违法。南越国宫署遗址宋代广州公使酒库出土酒罐残片上的“某宅号”“某宅酒”等印文即寄造酒的标记。

“南海1号”沉船如同“时间胶囊”,定格了800多年前中国美酒放洋外销的历史画面。在“南海Ⅰ号”第9、10号船舱中,出土一批酱釉罐,这些罐类型基本一致,尺寸相当,其中部分大罐肩部戳印“酒墱”“玉液春”“吴字号”“梁宅”及各类花果纹等款识,这些广州生产的公使酒和私酒应为“南海Ⅰ号”停靠广州港期间由地方官府馈赠或贸易所得。“墱”即广府方言的“埕”或“坛”,“酒墱”意即“酒坛”,说明其功能为储酒。通过对罐内残留物成分检测,有酵母、曲霉、青霉、链格霉、枝苞霉等酒的成分,证实这些酱釉罐原来装储满酒的。

形制相同的酱釉罐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宋代公使酒库和广州城市考古,以及佛山南海奇石窑、文头岭窑中均有发现,由此可确认这些酒罐是当时广州官方或私人酿酒作坊在南海窑所订制的。这些公使酒和私酒佳酿,又随同“南海I号”等商船销往海外。由此可见,宋代岭南地区盛产美酒,这些产品既受本地士绅、民众的欢迎,也是古代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一条美酒飘香之路。

全新升级改造,续写海丝故事新篇

在展览开幕前,为更好呈现本次展览特色和精美文物,南越王博物院开展了大量工作,其中包括为期3个月的展厅升级改造工程。王墓展区此前位于三楼临展厅总计面积约为600余平方米,展示方式和观众互动较为受限。在此基础上,南越王博物院将位于综合楼北翼的三楼办公区域腾空后合并至临展厅,展览面积得以增加,经全新升级改造后王墓展区临展厅面积已达1000平方米。

作为升级改造后的首个展览,“酒香飘四海——宋代广州公使酒库与中国酒文化”在展陈方式和互动体验有所创新,提升了公众的观展体验。

在展示面积扩大的基础上,本次展览创新采用了仓储式展陈方式,将原本盛装美酒的陶罐排列展示,让观众直观感受不同年代、窑口的酒器在造型、釉色和纹饰上的区别。作为辅助展示手段,多媒体数字展示也更好地呈现了酒的传奇故事:展览复原展示了宋代广州公使酒库的建筑造型和功能划分,以数字化手段将考古研究成果活化转变为可以直观感受的历史遗存;“南越鸿门宴”的故事颇具戏剧性,在南越国史研究上极为重要,此次数字化复原“南越鸿门宴”场景填补了故事空白,让酒宴场景更加直观立体;展览最后以“中国酒文化知识图谱”互动屏展示了详尽的酒知识百科,涵盖了11类中国酒文化核心内容,通过关联网络清晰展现酒文化的多元面貌与深厚底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次展览还将展陈区与互动区充分融合。展览最后章节“汲古酿新”将名酒品类、酿造工艺进行了展示,并辅以丰富的嗅觉体验,让观众得以亲身感受层次丰富的酒香。活动区还设置了文创专区,身着古装的“店小二”现身“小酒坊”,为来往客人介绍中国酒文化和展览主题文创,以实体情景将文化创意融入到展览空间中。

本次展览从9月14日展至12月22日,欢迎各界人士一起品评千年酒文化、感受岭南海丝缘。

采写:南都记者 许晓蕾 实习生 裴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