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心理工作的角度谈一下,为什么心理咨询对于人格障碍群体的效果会比较有限。
先说一个容易忽视的问题,共病。共病是心理工作中常见的现象,越是心理问题严重者,共病的特征就越复杂,且会呈现复杂化的特征。
人格障碍是共病的高发群体,常与其它症状伴随。
比如BPD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现实工作中会常与抑郁症、焦虑症、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症状并存,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多个特征。
由于BPD很容易人际关系破裂,自我形象不稳定,那么他们在生活中会经常受挫。环境的不如意,会加剧他们本身BPD的症状,继而影响其社会功能的状态。
通常来讲,BPD人格障碍的治疗难度是非常大的。心理工作者不仅要针对其人格组织、不稳定的因素去进行调整,还得改善其创伤以及情绪不稳定的要素。比起一般心理问题,BPD的咨询还有治疗耗费的时间会更长。
而像偏执型人格障碍,则容易与精神分裂症等症状共病,常有幻觉、妄想等特征,对其人际关系、生活还有工作造成剧烈影响。
现实工作层面,咨询师、医生等群体面对人格障碍,通常需要保持谨慎,对其心理问题进行评估,确定问题以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如果觉得问题实在过于严重,超出了自身的工作范畴,就需要进行转介,此时强行咨询并不能达到稳定还有改善功能的效果。
鉴于人格障碍的复杂性,心理咨询效果有限是必然的。凡是严重的人格障碍群体,得去就医,配合药物还有心理方面的治疗以后才有可能改善。
另外还有一点,人格障碍的时间较长,呈现出稳定的特征,循序恶化。大部分会以“慢性病”的节奏发展,有点类似于躯体症状的高血压到脑溢血的心脑血管疾病的过程。
人格障碍没有明确的发病时间,且不具备疾病发展的一般过程。通常始于未成年会有这方面的征兆,展现出异于常人的表现。长大以后,受伤残、脑器质性疾病、灾难性经历创伤等各方面影响,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以后才能做出明确诊断。
比如一个人有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平时生活中你是很难发现的,与朋友、同事交往看不出来。等到进入亲密关系,问题严重了,总是离婚关系破裂,然后工作也导致不顺,社会功能有了巨大影响之时,此刻我们才能通过其表现做出疑似人格障碍方面的诊断。
遗传因素、脑功能以及环境等多方面影响,促使人格障碍的特征会比较难以判断。
由于不去重视,加上缺少科学化的应对态度,会加剧人格障碍的症状,导致其社会功能偏离常态,缺乏弹性的关系模式,并导致个体的长期痛苦。
症状时间长,说明其问题越多,内容越严重,那么就会给治疗带来难度。
就像一个人得了癌症,要想治愈会是初期发现。等你到了中后期发现再去治疗,那时候医生就无能为力了,问题肯定是越少越好,改善的几率才会越大。
在现实生活中,人格障碍求助的时机往往是在后期,也就是生活没办法过了,很痛苦才来求助。而在此之前,他们就早已呈现出诸多复杂的问题,求助时机不准确,也导致心理咨询还有治疗的效果存在局限性。
所以针对人格障碍的咨询,得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去进行认识,得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管是有经验的心理工作者,或者新手,都有可能面对人格障碍群体出现工作效果不佳的情况。
必要时也得多方合作,量力而行,结合自身工作条件做出合适的工作模式,明确其是否在自身工作范畴之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