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1日,西藏那曲比如县恰则乡曲荣夺村糌粑合作社,22岁的当地村民白玛崩卓作为模特展示当地手工编织的藏式假发。2013年这里还是一家小小的糌粑合作社,在第二届“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活动获县级第一名后,这家合作社被定为“奋进活动品牌店”。如今,这家店将销售类目拓展到了毛毡帽、藏式假发、牛皮包等藏族群众日常惯用的生活用品,每年的销售额能达到15万元以上,给6个村的经济困难户每户分红1至4万元。

那曲市素有西藏北大门之称,是国道317和109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全国陆地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的地级市。2022年以来,当地开展“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活动,进行包括文艺文化、生产技能、语言文字等多个类别的比赛,许多优秀的获奖作品已转化为特色产业,不少手工艺者通过这个平台得到了更多关注和认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1日,西藏那曲比如县恰则乡曲荣夺村糌粑合作社,23岁的当地村民其美准备熨烫缝制好的藏族服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1日,西藏那曲,“金针银秀藏装艺术”藏装缝纫店,一名员工在缝制藏族服装。2022年7月,这家店的店主布嘎参加了第一届“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活动,一举斩获该活动生产技能类藏式缝纫比赛市级第二名、县级第一名的好成绩,从此打开知名度。除了附近村镇的客户,该店近年来还收获了西藏林芝、山南等地的大量订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1日,西藏那曲,“金针银秀藏装艺术”藏装缝纫店,一名当地妇女在给缝纫机穿线。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1日,西藏那曲比如县恰则乡曲荣夺村糌粑合作社,35岁的当地村民央嘎在制作藏服腰带。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1日,西藏那曲比如县恰则乡曲荣夺村糌粑合作社,36岁的当地村民索朗在进行线上直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2日,西藏那曲比如县尼囊村,两名当地村民在制作陶器。尼囊村的制陶工艺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2015年,尼囊村曲桑陶器然布经济合作组织成立,通过参加三届“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活动,逐步打响了作品名声,让传统手工艺陶器产品再次绽放光彩,收益不断增加,实现村民每户集资2万元资金回本,总体收益达40万余元。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2日,西藏那曲比如县长荣娜秀集团,一名年轻人在给缝纫机穿线。这家公司于2019年由宁波援藏工作组招引落地,目前共有162名员工,其中有102人是“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活动的获奖选手,18人是通过校企合作招收来的大学生。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2日,西藏那曲比如县长荣娜秀集团,一名员工在缝制校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2日,西藏那曲比如县长荣娜秀集团,21岁的次仁嘎旦将缝制好的虫草服挂上自动化轨道。她是日喀则人,毕业于西藏大学藏医专业,在这里工作每月收入3000-4000元。采挖冬虫夏草是当地农牧民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该公司通过组织科研人员实地调研,听取农牧民意见,开发出锁温、防风、防雨、轻便的虫草服,受到当地农牧民的喜爱。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2日,西藏那曲比如县长荣娜秀集团,听力障碍者次仁江措将制作中的虫草服挂上自动化轨道,它们将被传送到负责缝线员工的工位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