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是北大硕士,也是北大的老师,这样的工作不知道被多少人羡慕。

但放着好好的铁饭碗不要,他却转头带着妻子去到了深山老林里隐居。

面对亲朋好友的不理解和质疑,王青松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的想法。

他带着攒下的350万,在深山里一住就是11年。

如今多年过去,他过得怎么样了?有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象牙塔到深山隐居:一对北大夫妇的惊人决定

在河南洛阳的一个偏远山村里,一个名叫王青松的男孩正在茁壮成长。

与其他农家子弟不同,王青松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学习天赋。村里的老人常说,这孩子仿佛天生就是读书的料。

每天清晨,当村里的大人们还在睡梦中时,王青松已经坐在昏暗的油灯下翻开了书本。

他那双明亮的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仿佛要将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刻进脑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9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里,王青松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优秀表现,成功考入了中国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北京大学。

当他踏入北大校门的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之敞开。从此,这个农村少年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青松在北京大学的学习生活可谓是游刃有余。他不仅在学业上表现卓越,成绩斐然,更是积极投身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

这种全方位的优秀表现,使他迅速成为了同窗们心目中的楷模和标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业后,学校破格留用了这位优秀的毕业生,王青松正式成为北大的一名教师。

步入教师岗位后,王青松并未停下追求进步的脚步。他敏锐地察觉到社会上兴起的"养生热",决定开设养生培训班。

这个决定让他意外地尝到了创业的甜头。

培训班的课堂上,王青松侃侃而谈,将深奥的养生理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给学员。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甚至还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外校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王青松遇到了他的另一半——张梅。张梅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的高材生,因为对王青松的课程感兴趣而来旁听。

两人相识相知,最终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然而,人生的道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当王青松决定继续深造,报考博士研究生时,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

尽管他的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却连续两年未能通过面试。这一突如其来的挫折,对于在工作学业上一直以来都很顺利的王青松而言,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意外的转折不仅打乱了他原本的人生规划,也让他首次真切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与不确定性。

与王青松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梅的处境。尽管张梅在北京大学辛勤耕耘多年,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地晋升至讲师职称。

这种长期的努力未能得到相应回报的情况,不仅反映了学术界的激烈竞争,也凸显了职业发展道路上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对夫妇似乎同时陷入了职业发展的瓶颈期。

在经过考虑后,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放弃在北京大学来之不易的教职,带着多年积累的350万积蓄,远离喧嚣的都市生活,隐居到了人迹罕至的深山之中。

这笔积蓄是他们多年来辛勤工作的成果,也是他们隐居生活的底气。他们选择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深山,开始了他们的"桃花源"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没有职称评定的压力,没有学术界的勾心斗角,有的只是纯粹的生活和对知识的热爱。

然而,他们的决定并非没有阻力。亲朋好友们纷纷劝说他们回心转意。

有人说他们是在浪费才华,有人说他们是在逃避现实。面对这些质疑和不解,王青松夫妇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桃花源里的11年:寻找心中的乌托邦

在一片荒芜的2500亩山地上,王青松和张梅开始了他们的隐居生活。

这片土地曾经杂草丛生,如今却焕发出勃勃生机。他们用双手将荒山变成了一片绿洲,种植了各种蔬菜、水果和粮食作物。

清晨,王青松拿着锄头走在田间,细心照料每一株幼苗。张梅则在菜园里采摘新鲜的蔬菜,准备一天的食材。

他们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养殖的牛羊为农田提供天然肥料,果园里的蜜蜂为果树授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对夫妇对环境保护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拒绝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和农药,坚持用最原始的方法耕种。

即便是生活用品,他们也尽量选择天然材料。洗漱用的是草木灰和皂荚,餐具是用秸秆制成的一次性筷子。

在深山隐居后,王青松夫妇的生活节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摒弃了城市生活中的繁忙和喧嚣,转而拥抱了一种与自然完全同步的生活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的作息变得极其规律,完全遵循着大自然的韵律:每天随着朝阳升起而开始新的一天,当夕阳西下时便结束一天的劳作。

每天清晨,他们随着第一缕阳光起床,开始一天的劳作。

傍晚时分,他们坐在自建的小屋前,欣赏落日的余晖,享受宁静的时光。

他们的生活方式远离了现代科技的喧嚣。家中没有电视、冰箱等电器,照明靠蜡烛,取暖靠火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用收音机了解外界信息,保持与社会的最低限度联系。这种生活方式让他们重新发现了古人的智慧,学会了利用自然资源解决生活难题。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儿子小宇也慢慢长大了。从小在大自然中成长的小宇,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山羊司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每天和羊群一起在山间奔跑,对大自然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感知。

远离城市的喧嚣,王青松夫妇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他们不再被世俗的成功标准所困扰,而是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天晚上,他们会坐在星空下,讨论哲学问题或者畅想未来。

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他们带来的350万积蓄在11年间逐渐消耗殆尽。

为了维持生计,他们不得不雇佣一些工人帮忙耕种和照看牲畜。这些支出让他们的经济状况变得越来越紧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大的挑战来自于小宇的教育问题。虽然王青松和张梅都是高学历人才,能够给予小宇良好的文化教育,但他们意识到孩子缺乏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小宇从未见过电脑、手机等现代设备,也没有同龄朋友。这种与社会脱节的状况让夫妇俩开始担忧孩子的未来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青松和张梅开始重新思考他们的生活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意识到,虽然隐居生活给他们带来了内心的平静,但也让他们与现实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鸿沟。特别是对于小宇来说,他们不能剥夺孩子接触外界、了解社会的权利。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们决定结束这段长达11年的隐居生活。

这个决定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追求内心平静的理想,而是为了寻找一种能够平衡理想和现实的生活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返红尘: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在山间的晨雾中,王青松和张梅站在他们的木屋前,望着远处的山峦。

十一年的隐居生活即将画上句号,他们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期待。小宇在院子里追逐着蝴蝶,欢快的笑声回荡在山谷中。

这个在大自然怀抱中长大的孩子,即将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离开"桃花源"的决定并非易事。夫妻俩深夜长谈,权衡利弊。

收拾行囊的那天,王青松环顾四周,目光扫过他们亲手种植的果树、蔬菜园,和远处的羊群。这里承载了太多回忆,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他们的汗水和欢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梅轻轻擦去眼角的泪水,握紧丈夫的手,坚定地迈出了第一步。

重返社会的道路比想象中更加崎岖。他们惊讶地发现,十年间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街道上熙熙攘攘,人们低头玩着智能手机,到处都是扫码支付的标志。这个快节奏的世界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为了谋生,王青松夫妇决定将他们在山中种植的有机蔬果推向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租下一个小摊位,摆上自己精心培育的农产品。然而,高昂的价格让很多顾客望而却步。他们不得不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学习营销策略,调整价格。

幸好,他们的孩子小宇在进入学校后很快适应了生活,学习成绩也在进步。

关于隐居这件事,社会对他们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赞叹他们勇于追求理想的勇气,也有人质疑他们逃避现实的行为。

面对这些声音,王青松和张梅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他们意识到,隐居生活虽然让他们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但也让他们与社会脱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需要重新学习如何在现实世界中生存。

尽管困难重重,但这段经历也让他们有了新的收获。他们学会了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平衡,明白了生活不仅需要诗意,更需要面对现实的勇气。

王青松开始将自己的隐居经历整理成书,希望能够分享他们的思考和感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王青松夫妇的故事告诉我们,追求理想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现实的需求。

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既不丢失内心的平静,又能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

无论是隐居山林还是重返红尘,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取得平衡。

参考资料

洛阳籍北大教师王青松 遁入深山当隐士——洛阳网,2011年5月4日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