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便一直在为收复失去的领土而努力。

这其中,也包括了曾被沙俄所侵占的贝加尔湖

为了拿回贝加尔湖,我国与蒙古国展开了一场长达8年的艰苦谈判。

那么,经过8年的谈判,我国跟蒙古最终的谈判结果是怎样的?我国如今又拥有贝加尔湖多大的面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年艰辛谈判

1954年,中蒙两国开始了边界谈判的预备性接触。双方代表团多次会晤,交换意见,为正式谈判做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是收集历史资料,研究地形地貌,了解双方的立场和诉求。然而,由于分歧较大,谈判进展缓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0年,两国正式启动边界谈判。谈判过程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是贝加尔湖的归属。

这个面积约610平方公里的淡水湖泊不仅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还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旅游潜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方认为,根据历史文献和地图记载,贝加尔湖应属中国

而蒙方则坚持,湖泊应归蒙古所有。除了贝加尔湖,还有许多其他争议地段,如阿尔泰山脉地区的分水岭线确定,以及草原地带游牧民族的传统牧场划分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打破僵局,双方展开了长达8年的艰苦谈判谈判代表们不辞辛劳,多次实地考察,深入边境地区,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实际情况。

他们还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包括古代地图、边界协定和地方志等,试图找到有利于己方的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谈判桌上,双方代表展现了高超的外交智慧和灵活性。他们采用了"整体解决,局部调整"的策略,在一些地段相互让步,以换取其他地段的有利条件。

这种做法有效推动了谈判进程。

对于贝加尔湖问题,双方最终达成了一个折中方案。根据协议,贝加尔湖被划分为两部分:湖泊西南部归属中国,东北部归属蒙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方案既保护了两国的核心利益,又考虑了地理因素和当地居民的利益。

贝加尔湖被划分成了两部分。中国仅得到了大约7%的湖面,剩下的93%归属于蒙古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无数次的讨论、争辩和妥协,双方终于在1962年11月17日达成了初步共识,签署了会谈记要。

这份记要为最终签署边界条约铺平了道路。1962年12月26日,《中蒙边界条约》在北京正式签署,标志着两国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贝加尔湖归属

折中方案具体来说:界线从贝加尔湖西岸的585.9米标高点附近进入湖中,穿过湖面,到达东岸的另一个585.9米标高点附近。

这个折中方案有几个显著优点:

这保护了两国的核心利益。中国保留了部分湖面,确保了对湖泊资源的使用权和进入权。蒙古则获得了湖泊的大部分面积,满足了其国内的政治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考虑了地理因素。界线的划分考虑到了湖岸线的形状和周边地形,尽量减少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

以及照顾了当地居民利益。方案允许两国边民继续使用湖泊资源,维持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为未来合作奠定基础。共同管理一个湖泊需要两国密切合作,这有利于增进互信,推动其他领域的合作。

虽然这个方案并非完美,但它体现了双方在谈判中互谅互让的精神。它不仅解决了一个具体的领土争议,更为两国处理其他边界问题提供了范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土面积略有变化

《中蒙边界条约》的签署,不仅明确了两国边界,也对中国的国土面积产生了一定影响

根据条约,中国在某些地段获得了一些新的领土,但也在其他地段让出了一些土地。总的来说,中国的国土面积略有减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具体数字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和测绘技术的限制,不同时期的统计数据可能存在差异。

根据较为权威的数据,中国目前的陆地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包括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面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土面积的微小变化并不影响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国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中国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周边外交树立了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勘界立碑彰显诚意

《中蒙边界条约》签署后,两国随即开始了艰巨的勘界立碑工作。这项工作由中蒙联合勘界委员会负责,历时数年才最终完成。

勘界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因为地形复杂中蒙边界横跨高山、草原、沙漠等多种地形,给实地勘察带来困难。而且气候恶劣边境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工作人员需要克服恶劣天气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技术限制测绘技术相对落后,需要大量人力进行实地测量。中蒙双方工作人员还需要克服语言文化差异,确保沟通顺畅。

尽管困难重重,勘界工作仍然顺利推进双方工作人员不辞辛劳,深入边境地区,按照条约规定的边界线走向进行实地勘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使用先进的测绘仪器,结合卫星图像,精确定位边界线

在勘界过程中,双方还竖立了大量界桩。这些界桩不仅标示了边界的具体位置,也成为两国友好关系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个界桩上都刻有中蒙两国的国徽,体现了两国对条约的尊重和对和平共处的承诺。

2004年12月,中蒙边界第二次联合检查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乌兰巴托召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议最后审定了中蒙边界第二次联合检查议定书及其附件,双方首席代表草签了议定书及其所附边界地图,签署了界标登记表和联合检查成果汇编。

根据最终测定结果,中蒙边界全长4710千米,共竖立1597根花岗岩界桩。这些精确的数据为两国边境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也为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争议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互利共赢的典范

《中蒙边界条约》的签署,是中蒙两国外交智慧的结晶,也是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典范。

今天,中蒙两国已经成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日益密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切,都得益于60年前那份凝聚着两国智慧和诚意的边界条约。

它证明,只要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即使是最复杂的边界问题也能得到和平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争端的方式,不仅避免了武力冲突,还为双方创造了共同发展的机会。

展望未来,中蒙两国将继续在边界条约的基础上,深化各领域合作,共同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条约——全国人大网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