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让企业的监管账户能够被消费者核实,那企业就无法“欺上瞒下”,而只能老老实实地按规矩办事

知名培训机构“秦汉胡同”闭店的消息近来引发关注。据媒体报道,该机构此前声称与银行有资金监管账户合作,然而,其在一些地方的分校要么未开设监管账户,要么虽然开设了但用了一两次后就没再使用。监管账户“失灵”,引发消费者质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鉴于过去一些培训机构跑路赖账的教训,在2021年,教育部等6部门就印发通知要求,校外培训预收费须全部进入资金托管专用账户。如果专款专用得到严格执行,消费者本来可以免除各种后顾之忧,可是现在来看,预付费资金托管的办法,似乎很容易被架空。

在秦汉胡同的案例中,监管账户被架空的漏洞其实很明显。一些分校虽然和银行合作开设了专门的监管账户,可是在实际运作中,并没有真正“激活”这个账户,有的分校甚至根本就未开设监管账户。换句话说,资金监管账户似乎只是用来应付监管部门,同时“忽悠”家长,让家长更放心地去交费的。

教育部等部门明确要求,北京、上海等地也都出台了具体办法,要求这些机构开设唯一的预付费存管专用账户,预付资金必须全额存入预付资金专用账户。但秦汉胡同的案例多少也说明,这个看似非常严格的规定,企业其实轻松就能应付过去,监管的粗放显然是需要追问的。

不过,监管粗放除了缺乏责任心,也有现实困难值得关注。因为培训机构到底有多少预付费资金,这是动态变化的,监管部门确实也很难全部掌握。不同的培训机构或者同一机构的不同分校之间,都存在很大区别。各家到底有多少学员,有多少是预付费,预付费是付了半年还是一年,除非监管部门花很大的精力去暗访查证,否则要一一搞清楚确实有难度,这就给培训机构留下了操作空间。

要改变这个局面,除了监管部门要主动出击、加强过程监督之外,更高效的办法,还是增加消费者的知情权。就像秦汉胡同声称与银行有资金监管账户合作,信以为真的消费者以为自己的预付费进了监管账户,实际上却是进了企业自己的腰包。如果让消费者有第三方权威渠道,去核实所在机构的监管账户,以及确认能够将钱打进监管账户,那就不用再担心被企业忽悠了。也就是说,只要让企业的监管账户能够被消费者核实,那企业就无法“欺上瞒下”,而只能老老实实地按规矩办事。

预付费本来是一个不错的机制,通过“薄利多销”,消费者能享受一定的优惠,培训机构也能够有稳定的收入预期。这个模式现在之所以招致差评,就是有些机构把预付费当成了杠杆去盲目扩张或者肆意挥霍,不好好提高服务能力,却总想着搞资本游戏,最后坑人又坑己。如果能通过提升消费者知情权,倒逼预付费资金托管落到实处,让预付变得安全可靠,那这对消费者和行业发展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守一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