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下午,走进席家庄村,一股淡淡的稻花香扑鼻而来,沉甸甸的稻穗随风起伏不定。在吴家堡街道席家庄党群服务中心里,记者见到了刚巡察黄河和稻情回来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道坚。今年51岁,是一名干了24年的“老支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小时这里就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不适合种水稻,村里人经常调侃“种啥啥不长,除非种高粱”。后来,通过引黄灌溉盐碱地,利用黄河水冲洗和沉淀的泥沙,日积月累,才慢慢形成了适合水稻种植的土质。

席家庄是吴家堡‘稻改’的发源地,很早就试种成功,但因种植分散、人工生产效率等问题,产量却一直上不去,这一直困扰着我。直到2009年,我与村党支部组织本村90家农户成立了席庄大米专业合作社,实行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生产,才实现水稻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种植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合作社带动下,我们席家庄不仅种出了每斤50余元的“越光大米”,还注册了“席庄”大米商标,光村社员每人每年仅分红就3000元,加上其他收入,人均收入高达2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看今年水稻长势格外好,再过20来天就能收割了,产量肯定要比去年高,亩产保守估计1200斤,又是一个让人高兴的丰收年。

近年来,国家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要坚持生态优先、质量优先,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做好农文旅融合发展文章。我就想,席家庄应该依托黄河之畔、四水环绕的天然优势,积极寻求生态发展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席家庄开始探索稻虾稻蟹混养模式,这也让我们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村。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将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有机结合,不仅实现了“一田多用、一水多养”,也提升了土壤和水稻品质,给村民增加了一份额外的收入。这种绿色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为吴家堡稻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探索出一条新路。

现在,利用水稻种植间隙期,我们在百亩稻田里种上了油菜花,每年的春天,一片片海金黄灿的油菜花引得无数人前来打卡。现在村里也建了以生态、康养为主题的特色民宿,与黄河文化有关的村史馆。

春季油菜花盛开,风景如画;盛夏风吹稻田,如绿毯滚动;秋季稻香四溢,稻蟹肥美……自国家黄河战略提出后,我见证了席家庄从名不见经传的“沿黄小村庄”,到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小江南”的精彩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