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公元317年。
司马睿即皇帝位,建立东晋。
彼时北方已经被五胡所占据,司马睿建立东晋,自然是希望倚靠江东士族,恢复国祚。
司马睿很高兴,因为本来他和皇位是无缘的,他也从来没想象过会有这一天。
他父亲是琅琊恭王司马觐,而司马觐的父亲则是司马伷,司马伷则只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叔父。
您再看司马睿的父亲司马觐是做什么的:
《晋书·卷三十八·列传第八》:觐字思祖,拜冗从仆射。
说白了,司马觐只不过是皇宫里的一个小保安。
一个小小皇家保安的后代,何以成为西晋灭亡之后所延续的东晋政权的开国皇帝?
要知道,司马睿的这个行动,和当年中兴汉朝的光武帝刘秀其实别无二致。
普通人能够成就大事,当然要靠不普通的人的帮助,而这个不普通的人,就是两晋名士,王导。
人在迷茫的时候,方向感很重要。
作为边缘皇室,司马睿虽然年轻,可他却从来都找不到方向,前途是光明的,他看不见,道路是宽广的,他走不完。
朝廷都抵挡不住外乱,他一个小小的琅琊王,不过是飞蛾扑火,螳臂当车罢了。
北方,就是中原,在司马睿和其他人的认知里,这里是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有宽广的土地,这里有稠密的人口,这里有丰富的资源,这里是自己的家,自己生于此,长于此,自己还能去哪里呢?
这个时候司马睿的好朋友王导告诉他,我们应该去南方。
那一年,司马睿三十二岁,王导也是三十二岁,两个同龄人不约而同的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也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出发。
此前,他们经历了人生的默默无闻,经历了家国的砰然巨变,此时此刻,他们不能再犹豫,不能再沉默,他们必须要做决定了。
最近爆火的《黑神话悟空》的游戏制作人,名字叫做冯骥。
我们知道国内的3A游戏在此之前一直发展的不是很好,冯骥可以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孤注一掷,很有勇气,而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
而对王导和司马睿来说,做出选择,比去到哪里更重要。
司马睿对王导深信不疑,他们情同手足,义固君臣,而王导更是为了司马睿的前途几乎付出了一切。
抵达南方之后,王导成功使司马睿取得了江南士家大族的支持,一呼百应之下,司马睿称帝建国,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一切,好像一场绚烂的梦。
中原王朝从来没有把长江以南作为战略中心,司马睿和王导不知道,他们以个人诉求为根本的举动,竟然改写了历史。
登基的那一天,王导作为臣子,本来和一众大臣一同伏地跪拜,司马睿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举动,他拉起王导的手,让王导和他坐到一起,同受百官朝贺。
有人说,这是司马睿在收买人心,其实不然,因为司马睿早就知道王导心已属他,何必多此一举,所以,司马睿当时是真的想要把半个天下分给王导。
历史上这样的君臣,有且仅有这一对。
司马睿够意思,但王导却无法那么做,他再三推辞,还说了这么一段话:
《晋书·卷六十五·王导传》: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
你是圣明的天子,是太阳,而我不过是芸芸众生之一,是万物,如果太阳和万物是一样的,那么普天之下的百姓又该到哪里去沐浴阳光呢?
司马睿自然不会怀疑王导对他的忠贞,可王导的背后是琅琊王氏,是个大家族,王导不能保证,他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像他一样效忠皇帝。
就比如王导的堂兄王敦,便是一个十足的野心派。
因为王朝开国元辅的身份,他身后的王氏家族权势庞大到了乃至于已经威胁到了皇权,那是不争的事实。
司马睿即位五年之后,王敦起兵叛乱。
建康城(今南京)里的司马睿很愤怒,他的近臣们劝他将琅琊王氏包括王导在内的士人们全部杀死以作惩戒,这一刻,司马睿也有些恍惚。
是自己太多情了么?是自己太过相信别人了么?
然而水深火热的不止司马睿,王导曾经力劝王敦不要谋逆不臣,却终究不能阻止叛乱的发生。
这一次,王导脱去了丞相的朝服,换上了朴素的衣服,带领全家跪到了皇宫的门口。
任凭他智计无双,比得过他之前的诸葛亮,不逊色后世的李善长,此时此刻,除了展示自己的忠心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建康皇宫外,一连多日的大雨浸透了王导的衣衫,淋湿了他的全身,顺着他的脸庞滑落,使他不能分辨是雨水还是泪水。
王导的好友周顗去拜见司马睿,路过王导的身边,王导扯住他的衣袖,悲声哀求说,伯仁(周顗字伯仁),我家一百余口人的性命,就要托付给你了。
王导知道,周顗是司马睿的近臣,只要周顗求情,司马睿或许会对自己这一家人不下杀手。
可是,周顗只是冷冷的看着他,一句话也没和王导说。
周顗这个态度,王导的心就凉了半截。
可是素来聪明的王导不知道,周顗只是有点生王导的气,因为毕竟叛乱的王敦是王导的哥哥,但周顗知道王导是忠臣,此番获罪,只是为王敦所牵连,所以他虽然没给王导好脸子,可进宫之后拜见了司马睿,却几乎是磨破了嘴唇一般的为王导求情,申明王导的忠贞之心,而司马睿后来之所以未对王导痛下杀手,周顗功不可没。
但是,周顗就是这么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他从宫里出来之后,王导还在雨中长跪,看到周顗出来,王导又可怜巴巴的去求周顗,周顗看到王导还是很来气,于是大怒道:
你别碰我,我现在要去诛灭那些乱臣贼子,为国建功,然后换取金印,挂在身上!
说罢,周顗拂袖而去。
看着周顗远去的背影,王导咬碎了牙,他恨这个世界,恨他曾经的这些故交好友,自己忠肝义胆一生,却换不来一丝一毫的信任。
王敦还是打进了建康城,而开国皇帝司马睿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他脱下了皇帝的服装,换上了常服,以一种近乎于恳求的态度,对王敦说了这么一句话:
《晋书·王敦传》: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
你想要做皇帝,其实可以老早就告诉我,我可以把这天下让给你,我还去做我的琅琊王,请不要再发动战争,让生灵涂炭了。
屈辱,活生生的屈辱感充斥着心灵。
王敦高声大笑,而在王敦的笑声中,司马睿欲哭无泪,遥坐建康城,看龙盘虎踞,烟雨朦朦,远山被雨水浸泡,逐渐变得柔软起来,风景和中原有些相似,只是那里已经换了主人,如今这里的主人,似乎也不再是自己了。
眼前的江南,已不再是自己的江南,而遥远的北方,是自己永远回不去的北方。
王敦掌权之后,立刻准备开始清除那些效忠于司马睿的臣僚,而周顗自然也在此列。
因为周顗是王导的好友,为了顾及弟弟的感受,王敦曾经几次询问王导,到底要不要把周顗杀掉,王导记恨当时周顗没有为他说话,所以王敦问他,他也不说杀掉,也不说不杀,只是默然不语生闷气,王敦则认为王导没有意见,便杀掉了周顗。
周顗死后,王导偶然看到曾经周顗给司马睿上的奏疏,翻开一阅,字字句句竟然都是为自己说情的好话,这时王导才知道原来自己记恨的这位挚友在生前是多么不遗余力的保全他王导的身家性命,拿着周顗写下的奏疏,王导痛哭流涕,悲伤不能自持,悠悠说道: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二》: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回不去了,一切都回不去了,就如同王导和司马睿的友情一样,也是覆水难收。
在王敦的屈辱控制之下,司马睿郁郁而终,可谁也没想到,司马睿临死之前,还是钦命王导为顾命大臣,希望他可以辅佐好自己的后代。
司马睿不知道王导会成为诸葛亮还是司马懿,但这位开国之君,传奇君王,最终选择了释怀。
我们没有变,我们还是我们,我仍旧愿意“王与马共天下”。
晋元帝司马睿死,明帝司马绍即位,在王导的支持和帮助下,王敦之乱被平定,明帝对王导十分器重,许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可谓位极人臣,王导却坚辞不受。
晋明帝死,成帝司马衍即位,成帝即位时,东晋又有权臣作乱,这一次,王导亲自披甲执剑,入宫保卫皇帝,并为皇帝出谋献策,叛乱得以平定。
成帝对王导更加礼遇,王导每次入宫,成帝都要起身迎接,甚至躬身下拜。
公元339年,王导病逝,成帝哀痛,罢朝三日,死后极尽哀荣。
死前,王导做下了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提拔了一个叫做谢安的人,为他广开门路,期许他有朝一日入朝为官,报效朝廷。
心愿已了,王导终于可以安心去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多年以后,当灿烂的一生归于尘埃,当传奇的岁月划上句号,当生命缓缓流逝之际,王导会想起一叶扁舟上和自己一样对未来充满好奇的知交好友,以及那缓缓流淌的江水。
参考资料:
《晋书》、《资治通鉴》
陈金凤,李鑫.司马睿与东晋皇权政治述论,《许昌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1-10
宁稼雨.王敦的帝王之梦为什么归于失败?,《文史知识》 2021年第5期9-20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