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迷惑人的谎言鬼话能够取代确凿的事实,重复的陈词滥调可以掩盖复杂的现实。
——坤鹏论
第九卷第十章(上)
这是一章在整个第九卷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因为它与这一卷所讨论的潜能和现实的问题,没有什么关系。
不少学者认为这里有误编或错简的问题。
这一章,亚里士多德突然返回到“是”与“非是”在真和假的意义上的使用,
他称它们是在最通常的意义上的使用。
原文:
“是”与“非是”这两名词最先应用于有关范畴,
其次有关这些范畴的潜能或实现,或是它们的无潜能与非实现,
第三则应用于真实与虚假。
解释:
“是”与“非是”这两个词,
最先用在有关的范畴中,
其次是有关这些范畴的潜能或是现实,或是它们相反者——“无能”与“非现实”,
第三则是用在真实与虚假。
原文:
真假的问题依事物对象的是否联合或分离而定,
若对象相合者认为相合,相离者认为相离就得其真实;
反之,以相离者为合,以相合者为离,那就弄错了。
解释:
真假的问题根据事物对象的聚合或分离而定,
一个人认为分离的东西分离,结合的东西结合,就是真实;
反之,一个人所持的意见与事物相反——即以离为合,以合为离,就是虚假。
原文:
这样,所谓真假何时存在,何时又不存在呢?
我们必需考虑这些名词的实义。
解释:
如此,所谓的真与假何时在而何时又不在?
我们必须要考虑到这些名词的实际意义。
原文:
并不因为我们说你脸是白,所以你脸才白;
只因为你脸是白,所以我们这样说才算说得对。
解释:
并不是由于我们说你脸是白的,因此你的脸才是白;
而是因你脸白,所以我们才如此言说才算说得正确,说了真话。
以上对真与假的解释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中所坚持的“反映论”的观点,
也就是认识符合客观事实的,即主观认识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情况的就是真的;
如果没有正确反映事物(认识的对象)的客观情况,那么这个主观认识就是假的。
这是一个唯物主义的观点。
所以他才说,并不是我们真的认为你是白的,你就是白的,而是因为你是白的,我们这样说才是真的。
原文:
于是,假如有些事物常合而不能离,
另些事物常离而不能合,
再有些事物是可离亦可合,
则合而为一者便成为“是”,
多而不合者为“非是”。
解释:
于是,如果某些事物永远为结合而不能分离,
另一些事物永远为分离而不能结合,
再有一些事物是可以分离也可以结合,
则合而为一者便为“是”,是一,
多而不相合者为“非是”,是多。
原文:
关于未定事件,同一意见或一说明可成为真实也可成为虚假,
一时说对了,又一时这却说错了;
解释:
关于未确定的事件,是有很多可能性的,同一个意见同一个陈述会成为真的或是假的,
它可能在一个时候是对的而在另一个时候是错的;
原文:
但于有定事件,意见就不会一时为真,又一时为假,
同一意见要就是常对,要就是常错。
解释:
但是对于确定的事件,也就是不能有另外可能状况的事件,则不发生有时真有时假的情况,
同一个意见同一个陈述永远是真的,或永远是假的。
比如:人是动物,永远是真的,而人是驴子,则永远是假的。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