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医院看病,被“老乡”拉去不知名的中医馆;价值百元左右的药品,售价竟数千元;声称是大医院老中医在外坐诊,实则是非正规医师……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不少患者都有过被“医托”骗的经历。此外,近年来还出现网络“医托”,他们在患者网上问诊时,伪装成热心“客服”,诱导患者进入骗局。
近期,无论是一位博主曝光贵阳一诊所“医托”的视频,还是上海浦东法院就一起涉及1800余名受害者的“医托”团伙诈骗案进行审判,均引发关注。这说明多年前就广受关注、被持续打击的“医托”,今天仍然存在并且很猖獗。这类“托”打着“老乡”旗号伪装成“好心人”,将大医院患者诱骗到小诊所进行“狠宰”。
“医托”不仅让患者付出过高的医疗成本(包括检查费、药品费),而且还可能延误患者病情,因为小诊所的诊疗水平、医疗条件很有限。同时,“医托”行为挖走大医院患者后,也给大医院造成了损失。这当然还破坏了医疗秩序。而“医托”与小诊所无疑是通过合谋进行“分肥”,即前者为后者拉客,后者给前者提成。
早在1998年,原卫生部与公安部就联合下发《关于清理整顿非法医疗机构严厉打击医托违法行为活动的通知》,明确定性医托为违法活动,行骗违法人员将受到处罚。此后打击“医托”从未止步,2024年5月,国家卫健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再次提出严厉打击“医托”等违法违规行为。很多大医院也采取相关行动。
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破获“医托”大案表明,相关执法行动打击了“医托”嚣张气焰,让不法人员付出了沉重代价,有力地维护了患者权益和医疗秩序。很多大医院通过张贴宣传海报、播放宣传视频、广播提醒的方式,来防范患者被“医托”骗走,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医托”仍然像“打不死的小强”,阴魂不散。
究其原因是,“医托”扮演“好人”,混杂于患者中,导致部分患者难以甄别;而且“医托”多为团伙协作作案,分工分级明确,造成了“治理难”。目前,藏身于医院的“号贩子”“医托”“黑护工”都是依法打击的对象,都取得一定治理效果,但都没有彻底铲除,这需要针对每一种乱象的特点,量身制定精准打击方案。
以治理“医托”为例,首先,要守护好大医院这个“主战场”。过去,“医托”出没于火车站、汽车站、地铁站、医院周边等公共场所,主要是对外地患者下手。如今,线下“医托”主要藏身于大医院。所以,必须将大医院确定为打击“医托”的“主战场”,有关方面要明确责任,携手合作,对“医托”要进行加码打击。
作为大医院来说,必须以更多有效方式打击“医托”。除了宣传、提醒外,还应该彻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因为“医托”往往利用医院与患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进行忽悠。同时,还要利用视频监控、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医托”,然后建立“医托黑名单”进行公示。有关执法部门应通过暗访打入“医托”内部“一窝端”。
“医托”之所以成为顽疾,另一个原因是,某些小诊所或民营医院把“医托”当成引流工具,只有严惩“医托”背后的不法医疗机构,才能让“医托”无“根”。即便小诊所或民营医院是手续齐全的合法机构,但其无论是雇用“医托”拉客,还是收费上“宰客”,都涉嫌违法。只有让其“倾家荡产”,才能有足够威慑力。
至于网上“医托”,只有强化平台主体责任,才能守好“主战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