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中,孔子曾两次提到,他的学说亦是他一生行道的原则“一以贯之”,但是孔子并没有明确说明,他“一以贯之”之道是什么,惹得们人们相当好奇,好在最后还是曾参为大家解疑了,他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何谓“忠恕之道”?朱熹认为,“忠恕之道”可以一分为二来解析,一者事“尽己之谓忠”的忠道和“推己之谓恕”的恕道。

“忠”上中下心,从字形便相当符合儒家的中道精神,《中庸》的第一章便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因此“忠”需内心符合中道,乃中人之心,于己要求严格,于他人则尽心竭力。若推己及人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欺己心,推己及人。

“恕”字上如下心,从字形解读便是如己之心,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便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推己及人地为他人考虑,而这体现的便是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精神。

因此,孟子认为恕是实现仁的最好方法,如《孟子·尽心上》所言:“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当“仁”有了“恕”的方法,便可以发展到“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大家发现了,“忠”、“恕”皆有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意思,可见“忠恕之道”最简单直白的表达方式就是,从自己出发,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他人,更简洁一点的表达就是,不要双标。而这,正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大法。

但是,“忠恕之道”解释起来虽容易,要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不过从以下两点,或许可以让我们在生活生活的细节中更好的贯彻“忠恕之道”。

换位思考

“忠恕知道”的基础,便是通过将心比心的体验,以自身的感受去理解他人的感受,以自身的利益去推知他人的利益,以此来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唯有具备了视人如己的同情心,才能成为仁人君子。然而,在生活中要贯彻这一点却也是相当难的,且来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如何做的。

1972年的一天,在中日招待会上,周总理的翻译周斌由于任务重大且工作繁重,前一晚忙了个通宵,当日又精神紧绷,于是在现场翻译时候竟漏掉了一段外国朋友高度赞扬毛主席的话。这在那个强调绝对“忠诚”的年代可谓是相当重要的错误,有可能将受到相当严厉的处罚。于是现场一个负责人忙向周恩来总理汇报说周斌这是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

周斌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连忙向周总理检讨自己的粗心大意,并保证认真吸取教训,绝不再犯类似错误。周总理听了只是默默对周斌点了点头,转头便批评那位负责人,激动地说:“什么政治错误?我看这不是政治错误,而是肚子抗议!招待会即将结束,我们大家都已吃饱喝足,唯有他这个当翻译的,像走马灯似地忙上忙下,至今没有动过筷子,滴水未进……”周总理将心比心的话语为周斌解了围,一场关乎周斌命运的大事就这么悄然化解,不得不让人感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自身找原因

若说换位思考是“忠恕之道”的基础,那么“从自身找原因”便是忠恕之道的方法。正如孟子所说的“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如果爱人,却不能让人来亲近,就要反思自己的仁;若管理人却不能管理好,就要反省自己的智;每每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回应,便要反思自己的敬。当行为不能达到语气,便要反省检讨自己。若自身端正了,天下人自然都会来归附。所谓“忠恕之道”的方法,便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凡事多从自身反思,便能做到如孔子一般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总之,“忠恕之道”便是以推己及人的宽容心态和以己度人的平等态度来践行爱人的原则。于儒家来说,他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行为准则。它让我们可以更理性的处理自己内心世界与他人外部世界的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更加的和谐友善。